中評社北京10月20日電/今年9月,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圍繞外交和安全政策提出了“積極和平主義”這一新旗號,此後積極展開了宣傳。不過,這與安倍力求“允許行使集體自衛權”是否有關聯?以什麼為對象以何種手段維護“和平”?這些都並不明確,存在著不透明因素。在野黨準備在臨時國會上就上述問題展開質詢。
隱藏問題
共同社報道,“我國將以基於國際協調的積極和平主義為出發點,為實現地區和國際社會的和平與穩定做出更大的貢獻。”在本月18日的參院全體會議上,安倍回答了聯合執政夥伴公明黨黨首山口那津男的質詢,努力謀求對方的理解。
安倍與山口之所以會有上述問答,其實早有伏筆可尋。據相關人士介紹,在今年7月參院選舉後,公明黨對允許行使集體自衛權以擴大自衛隊的活動範圍一事顯露出抵觸態度,安倍對此深感憂慮。他曾將官邸的外交和安全保障工作人員叫到辦公室並作出指示,“(集體自衛權)這個詞有先入為主的觀念。希望你們在表達方面下功夫來謀求理解。”
據悉,政府內部進行討論後,首相拿到的最初方案名為“能動性和平主義”。但首相認為這一提法“不易理解,無法一下子領會”,並將其最終定為“積極和平主義”。可以理解為,“行使集體自衛權”的問題好似綿里裹鐵般隱藏在其中。
視線投向中國
目前,日本政府在努力避免直接讓“積極和平主義”與“集體自衛權”相聯繫的發言。防衛相小野寺五典僅解釋道,“這指的是,擴大包括聯合國維和行動(PKO)和打擊海盜等國際社會所要求的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