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0月21日電/英國《金融時報》10月21日載文《中國經濟的虛弱反彈》,摘要如下:
步入深秋,中國經濟三季度的表現看似回暖。
根據中國官方數據,三季度GDP同比增長7.8%,前三季度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同比增長20.2%,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6%;同時,9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2%,9月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3.1%,環比上漲0.8%。
數據看起來不錯,這是經濟趨勢回升還是周期因素?事實上,7.8%雖然高於二季度的7.5%,但並不出乎市場預期。目前看來,因為2012年第四季度基數較高,大部分經濟學家預測2013年四季度的GDP同比表現不會太好,7.8%將可能是2013的高點,更加值得關心的問題是,這會是2014年的高點麼?
換言之,短期經濟走勢不是問題,但是中期經濟增長趨勢卻存在分歧。官方表態也表達了對中國經濟短期走勢的謹慎樂觀的態度,中國總理李克強7.5%的年初目標看來達標無虞。儘管如此,伴隨著中國經濟步入轉型調整,中期尤其是未來兩三年的表現至關重要,2013年GDP的反彈,其反彈原因以及能否持久則更值得探究。
數據很重要,更重要則是數據背後以及數據之間的邏輯。對於宏觀數據,投行經濟學有各種解讀。例如安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高善文認為,本輪經濟反彈更多是受存貨調整等短期因素影響,其持續時間難以寄望過高,調整完畢將重新進入下降軌道,同時通脹回彈的壓力較小。在短期調整之後,如果全球經濟如願進入下一輪上升期,中國經濟有望在外需帶動之下尋求新一輪增長契機。相比之下,野村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張智威無疑更加悲觀。他認為從季度數據而言,中國經濟數據已經見頂,今年第四季度中國GDP增長可能放緩至7.5%,2014年將進一步放緩至6.9%。
不論本輪短周期復甦的原因是存貨調整也好,還是投資支出短期上漲也罷,更根本的問題在於,如果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如離弦之箭,那麼,哪一股經濟力量可以替代投資拉動中國經濟的成長?對這一問題的不同解答,或將會決定中國經濟未來短暫下滑之後能否重拾升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