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說階層流動、職業變動,未必是壞事,可“醫不過二代”等現象,也表明了這些行業的從業者職業認同度的低下。而在健康的社會生態中,雖然“子承父業”未必就科學,可每份職業都該有其尊嚴,都應被認同。
論理說,醫生或教師等,其待遇等未必就很差,尤其是跟農民工等群體相比。可他們職業認同的匱乏,折射出弱者心態的泛化,也投射了職業格局的不平衡—代際傳承,不過是行業“好壞”的一張試紙。
魯迅曾說,“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若子不承父業,只是正常的社會流動,倒也無妨;只可惜,當下“醫不過二代”及某些教師“不希望子女當老師”等現象,是源於職業尊嚴的缺乏。當醫生總得為“看病難”“看病貴”背書,也被習慣性地視作“以藥養醫”畸形利益鏈上的受益者,當教師總成教育投入不足的底層承受者……誰又來消弭他們不願“子承父業”的苦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