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0月29日電/近日在接受美國《華爾街日報》專訪時,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聲稱,“日本已作好了制衡中國的準備”,“復興的日本將在亞洲扮演更加堅定的領導角色,謀求讓東京成為該地區的領導者。”
在中日關係僵局難解的時候,安倍面對美國媒體做出明顯帶有挑釁意味的表態,到底意欲何為?安倍提出的“設想”是否異想天開?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時,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院長劉江永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長楊伯江研究員都表示,安倍的計劃不可能成功。
為何此時出此言
安倍說出這番話,是“興之所至、信口開河”嗎?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院長劉江永教授不這麼認為。劉教授說,安倍日前對美國媒體發出的涉華挑釁言論,並不是“想到哪兒說到哪兒”,而是安倍內閣最近制定的外交和安全保障政策實施過程中的重要一環。
劉江永教授指出,安倍內閣近期制定的外交和安全保障政策,包括以下幾個步驟:第一,制定新的防衛計劃大綱;第二,建立日本國家安全委員會,作為日本未來軍事和外交事務的指揮塔;第三,日本還有可能挑戰原來的“禁止武器出口三原則”,增強日本的國防技術裝備能力,加強武器出口競爭力。
“這些內容,安倍首相10月15日在日本國會的演說當中都有提及。不難看出,這些計劃主要是以中國為主要防範對象而制定的。而大家關心的‘釣魚島問題’,可以說是日本這一系列戰略安排中所利用的一個工具。”劉江永教授說。
安倍晉三在接受《華爾街日報》採訪時還說,日本所能做的一個重要貢獻,就是“在亞洲制衡中國”,“很多國家期待日本強烈表明這一觀點”。對此,劉江永教授指出:“安倍的這種表態,明顯是把自己的主觀認定當成了客觀事實。他認為,一些國家對美國力量削弱、中國力量上升感到擔憂,需要日本站出來平衡中國。他的這種主觀認定,是為日本實施新的外交和安全保障政策製造所謂的‘正當性’。”
劉江永教授提醒說,在《華爾街日報》上的“外宣”動作,是安倍既定策略中的步驟之一,未來安倍內閣可能還會有相關動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