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0月29日電/40歲的徐樹平是重慶市燃氣集團的一名焊工,從農村老家進城打工已有21年。3年前,當了十幾年臨時工的他終於轉為正式工。這個變化不僅源自他多年努力工作,還與他的戶籍從農村戶口轉為城市戶口有關。
據新華社報道,徐樹平在中國最大直轄市重慶既無房又無正式穩定工作,卻能獲得“城里人”的身份,還是得益於作為國家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區的重慶市在2010年啟動的戶籍制度改革。
這項改革計劃用10年時間,將1000萬農村戶籍人口轉為城鎮戶籍人口。目前,已轉戶人口近400萬,徐樹平恰好是第100萬個轉戶的。
負責改革的重慶市統籌辦副主任徐強表示,重慶啟動以農民工為主體的戶籍制度改革,是要解決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和常住人口城鎮化率之間的巨大鴻溝。數據顯示,改革前,重慶的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只有29%,而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52%。
重慶的城鎮化率“兩張皮”也是當前中國城鎮化現狀的縮影。國家統計局2012年底的統計數據表明,目前中國的人口城鎮化率已超過52%,但戶籍的城鎮化率為35%。這一由戶籍制度造成的“半城鎮化”現象,被視為制約中國城鄉統籌發展的主要障礙之一。
所謂半城鎮化,指的是進城務工的農民雖然在城市工作、生活,但受戶籍限制,無法享受與城市戶籍人口同等的子女教育、醫療、社保等公共服務。
“他們(農民工)在城里不敢消費,也不願放棄農村的土地,因為感覺總有一天還會回到農村去。”徐強說,“這樣一來,消費比重難以提升,城鎮化品質會大打折扣,農村農業現代化推進也會受影響。”
針對“半城鎮化”這一發展困境,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今年3月的兩會上提出了“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道路。5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在研究部署2013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時,提出要出台居住證管理辦法,分類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完善相關公共服務及社會保障制度。
<nextpage>
這表明中國戶籍制度改革明顯加快。而統籌城鄉的改革,預期也將成為中國新一輪改革的重要內容。即將於11月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將為中國全面深化改革制定路線圖。
分析家認為,在中國這樣一個有五千年農業文明歷史的大國進行城鄉統籌改革,對於當前進一步形成全國統一的市場體系,增強經濟發展活力,增強社會發展活力,促進社會和諧穩定,進一步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更好保障人民群眾各方面權益,都關係重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題中之義。
2000年,中國全面放開縣以下城鎮的落戶限制。2011年,農民進入中小城市的落戶限制全面放開。然而,在吸納農民工最多的一二線大城市,戶籍改革的步伐卻顯得遲滯。
原因之一就是,作為公安部門的人口登記憑證,戶口從“農業”轉成“非農業”雖然只有一字之差,背後卻意味著龐大的公共服務支出責任。
中國現有2億多進城務工的農民,若讓他們享受和城鎮居民同樣的福利,那麼保障性住房、教育、醫療和社保等公共服務都將面臨更加激烈的競爭,本來就緊張的地方政府財力將承受更大壓力。
對此,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李鐵在今年3月舉行的“2013中國城鎮化高層國際論壇上”提出,不應將農民工市民化的難度想得太大。其成本實際上是政府、企業和個人分攤的,且很多成本會在一二十年內逐漸攤薄,政府財力完全可以承受。
“最重要的是趕快行動起來。”他說。
除了重慶,四川、廣東、上海等地也在通過積分入戶或居住證制度,嘗試“消化”已經進城的農民工。但這些舉措仍被一些輿論認為門檻偏高或有名無實。
人們希望改革者就戶籍制度改革如何分類推進做出更詳盡的頂層設計。
重慶市綜合經濟研究院院長易小光建議啟動“戶籍-就業-土地”的聯動改革,利用就業、戶籍與土地利用三個基礎元素的內在經濟關聯,以市場力量統一戶籍制度改革與城鄉統籌發展。
徐樹平在沒有城市戶口的時候總感覺不踏實,擔心隨時可能丟工作回農村去。現在,他的家人都隨他進城就業、上學,徐樹平每天想的是如何做好工作多掙錢。
“現在真正感覺自己是個城里人了。”徐樹平說。他的臉上有抑制不住的喜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