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0月30日電/這是一個對國內高層次人才給予特殊支持的計劃。
這是一個與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千人計劃”並行的人才計劃。
入選者被寄予厚望——或衝擊諾貝爾獎,或領軍國家科技和產業發展,或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或專注於課堂教學……
據人民日報報道,“萬人計劃”一開始便受到中央領導的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歐美同學會成立100周年慶祝大會上強調,要充分開發利用國內國際人才資源,以更大力度推進“萬人計劃”。目前,首批人選已確定。那麼,這些人選是怎麼產生的?有哪些特殊支持?讓我們共同走近這項計劃。
一項高端人才計劃
釐清“萬人計劃”的來頭,還要從“千人計劃”說起。
2008年底,中央啟動實施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千人計劃”,目前已累計引進近4000人,其中包括40多位發達國家的科學院院士等世界頂尖科技領軍人才。
加強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隊伍建設需要“兩只手”,一手抓海外高精尖人才引進,一手抓國內人才的激勵培養,防止“招來女婿氣走兒”。出於這個考慮,中央在2008年底審議“千人計劃”時明確提出,適時制定實施針對國內高層次人才的國家支持計劃,最大限度地激發國內各級各類人才的創新創業活力。2012年9月,“萬人計劃”正式啟動實施。
這一計劃準備用10年左右時間,遴選支持1萬名高層次人才。“該計劃不鋪新攤子,不設新項目,主要是對國家人才發展規劃相關重大人才工程進行整合打包,從國家層面提供特殊支持,形成與‘千人計劃’同等地位的國家人才工程。”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負責人介紹。
計劃包括3個層次7類人才——
第一層次100名,為具有衝擊諾貝爾獎、成長為世界級科學家潛力的傑出人才。
第二層次8000名,為國家科技和產業發展急需緊缺的領軍人才,包括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科技創業領軍人才、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教學名師、百千萬工程領軍人才。
第三層次2000名,為35歲以下具有較大發展潛力的青年拔尖人才。
一批特殊支持措施
作為我國國家級人才工程,“萬人計劃”和“千人計劃”一樣,由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統一領導,中組部牽頭,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人社部等共同實施。
對“萬人計劃”入選對象,在有關部門和單位原有支持的基礎上,國家再給予直接特殊支持、提供特殊條件,形成集成效應。特殊支持包括:
——經費支持。為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百千萬工程領軍人才、教學名師安排每人約100萬元用於自主選題研究、人才培養和團隊建設等。地方和用人單位還可配套給予適當支持。
“這與平時的課題申報、評審不同,入選者可以瞄准自己專注的領域開展自主研究,把他們從繁瑣的項目申報、評估中解脫出來。”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負責人說。
——政策支持。在科研管理、事業平台、人事制度、經費使用、考核評價、激勵保障等方面,制定重點培養支持政策。
為傑出人才設立科學家工作室,實行首席科學家負責制,採取“一事一議、按需支持”方式給予經費保障,支持其開展探索性、原創性研究。針對領軍人才,改革科研項目管理辦法,優先立項、滾動支持;創新經費支持方式,落實期權、股權和企業年金等激勵措施;同時支持他們組建創新團隊。對於青年拔尖人才,按照《青年英才開發計劃實施方案》提供支持經費,用於開展前瞻性、預研性自主選題研究等,並賦予相應自主支配權。
——服務支持。根據需要,貢獻突出的還可納入中央聯繫的高級專家範圍聯繫服務。
“以上支持措施的功能指向是不同的。”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負責人說,“設立‘教學名師’支持類別,在於鼓勵更多的高層次人才回歸課堂,傳授知識,教書育人,樹立教學與科研同等重要的導向。青年拔尖人才正處於創新高峰期,活力最強,也最需要寬鬆的環境和有力的支持。”
一串值得期待的名字
從2012年9月起,各有關部門按照邊設計、邊實施、邊完善的原則,開展各類人才評選工作。今年7月,首批傑出人才、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入選名單面向社會公布。其中,傑出人才6名,科技創新領軍人才72名,青年拔尖人才199名。
今年9月,經專家咨詢顧問組集體把關,首批其他各類人選也已產生。546名入選者中,科技創新領軍人才人選201名,科技創業領軍人才人選52名,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人選94名,教學名師人選101名,百千萬工程領軍人才人選98名。
這是一串令人期待的名字——
劉忠範,中國科學院院士,在低維碳材料的控制生長方法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獲中國發明專利24項。
薛其坤,中國科學院院士,首次在實驗上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在掃描隧道顯微學、表面物理等研究領域發表文章350餘篇,被引用超過6900餘次。
王貽芳,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作為我國粒子物理實驗研究的主要學術帶頭人,做出了許多具有重要國際影響的貢獻。
周忠和,中國科學院院士,帶領團隊在鳥類的起源和演化等研究領域取得突出發現和成果,使我國逐漸成為當今國際研究該領域最重要的地區之一。
盧柯,中國科學院院士,發現了納米孿晶強化效應,開創了金屬材料表面納米化研究方向,發展了系列表面納米化技術。
馬永生,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期從事油氣資源勘探理論研究和生產實踐工作,發展了海相碳酸鹽岩油氣勘探理論和技術,取得一系列創新性重大成果。
說到下一步打算,該負責人表示,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將協同推進“千人計劃”、“萬人計劃”的實施,將各級各類人才凝聚到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宏偉事業中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