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1月5日電/改革,這個當下最時髦的詞匯,對普通百姓意味著什麼?改革大潮中,普通百姓的紅利又在哪裡?人們在期待……
紅利,在一個個能夠圓夢的機會中--
王璡曾用摩托車拉客,也在外資企業當過管理人員。今年夏天,他終於用100元的注册資本在深圳成立了屬於自己的公司,實現了多年來的創業夢想。
3月1日,深圳正式啟動商事登記制度改革,取消了經營場所審查、注册資本至少3萬元等限定。一時間,涉及各行各業的小微企業如雨後春笋般成立。越來越多和王璡一樣的創業者“輕裝上陣”,趕上了“開往春天的列車”。
“看似做減法的改革,實則是在增量上做文章。”浙江省嘉興市港區管委會主任石雲良說。在基層經濟一線工作多年的他認為,以簡政放權為突破口,從體制、機制上給市場主體鬆綁,給更多企業和個人擁有放下包袱、追逐夢想的機會,既提振市場和社會活力,又解決就業,實現增收,可謂雙贏。
不久前,國務院常務會議再次推進公司注册資本登記制度改革,降低創業成本。半年內,已取消、下放行政審批事項221項,激發市場和社會活力的成效正在顯現。
紅利,在逐漸實現公平正義的腳步中--
“我組裝過的手機加起來能蓋一棟二層樓房,可工資卻買不起房子用的磚。”26歲工人李想在鄭州富士康的車間流水線上已工作兩年,卻始終沒有在城裡擁有自己的生活。李想說,成本太高,落戶安家對他來說難以企及。
“就想過上和城裡人一樣的日子。”李想說,這是他每天工作的最大動力。
買房難、看病難、教育難……李想面臨的困境並非偶然。如果說簡政放權有利於做大經濟增長和百姓增收這塊“蛋糕”,那麼如何把“蛋糕”分得公平公正,則是人們更期待看到的“紅利”。
隨著經濟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問題難以回避:超過1200萬戶城鎮低收入群眾住在棚戶區中,教育、醫療等公共資源短缺,城鄉之間、地區之間、不同人群之間,仍橫亘著一道道“鴻溝”。
從全面實行一般診療費制度到“異地高考”方案“破冰”,從加快改革戶籍制度到提高重點高校招收農村學生比例……十八大以來,推進公平、改善民生的舉措接踵而至。
“未來改革要在調整利益關係、解決利益失衡上取得進展,真正做到讓人人享有尊嚴的生活,讓每個人的夢想得以實現。”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許光建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