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人民幣為何“外強中幹”?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11-07 08:25:03


  中評社香港11月7日電/美國《僑報》11月6日載文《人民幣為何“外強中幹”?》,摘要如下:

  近日,一則關於“1000元人民幣8年購買力縮水至576元”的報道,引發了熱議。“人民幣不是一直在升值嗎?為什麼一買東西的時候就覺得錢不值錢了呢?”的確,不斷攀升的匯率並沒能挽救人民幣在國內消費市場的“頽勢”,相反,飈漲的物價更是讓老百姓恍惚,這錢難道非要到美國來花,才值錢?

  2005年,1美元大約需要用8元多人民幣來兌換,8年後,6元多人民幣就能兌換1美元。美元“高、硬”面紗似乎在人民幣升值中被徐徐被撕落,人民幣正以以“強勢”姿態進入全球金融市場。但在中國國內,人民幣的購買力卻不如在海外香,呈現“外強中幹”現象。

  這一局面究竟是怎樣造成的?從具體層面來說,人民幣缺乏貨幣危機的避險能力、缺乏配置全球資源以及資源定價的能力。再加上國內投資需求,貨幣大量超發,商品大量出口,而為了維持高出口,中國政府還要不斷向市場投放人民幣來購買美元以抑制人民幣升值,進而帶來的就是出口與貨幣需求間的二次錯位,進一步加劇內貶外升的尷尬趨勢。

  正如觀察家所指,“外升內降”的首因在於人民幣在世界貨幣領域的地位不高,次因在於目前人民幣對衝機制,強制結售匯造成的大量外匯占款,最終給通脹帶來壓力。

  現在來看,這樣的局面還將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存在。來自中國央行的報告稱,中國第四季度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同比漲幅可能進一步擴大,政府仍對房地產價格和地方政府債務問題抱有擔憂。不過,在央行的報告中同時提及,將加強對跨境資本的有效監控,並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和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