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中國記者境遇漸差引發社會深思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11-09 00:47:23


 
  張志安在2011年與他人共同撰寫發布《中國調查記者行業生態報告》。這是迄今唯一一份針對國內調查記者的數據樣本,展示了該行業相對資深群體的職業生態。完成問卷的調查記者男性居多,平均33歲,平均做新聞8年。“一線調查報道對體力、精力、心力要求皆高,年齡稍大能堅持的不多”,報告如此評述。報告還稱,近7成人月收入在5000-10000元間,月入少於5000元或過萬的各約有15%。他們對收入滿意度低,對整體職業狀態“勉強滿意”。 

  “行業的頂尖群體在35-40歲間都會考慮轉行,因為職業環境讓記者沒辦法安身立命。”張志安說,行業內缺乏合理的薪酬體系、路徑清晰的發展空間和如普利策那般譽滿終身的職業獎項,“50歲的一線首席記者出去受尊重,還是50歲的副總編、總編更受尊重?沒有專業化考量而只有行政化考量”。 
職業地位今不如昔 

  過去記者在中國可是個備受尊敬的職業。原人民日報社記者部主任曾坤回憶說,1975年開始做記者時,行業威信之高、地位之高,“今天看來難以想象”。在地方駐站期間,採訪晚了回不去,掏出記者證,“哪輛車都會停下來載你一程”。當時新聞界沒有市場化提法,沒人有利益想法,記者是社會責任的擔當者、百姓眼中正義的化身。“人們那時候尊重甚至敬重記者,不是敬重新聞本身,而是源於對權威的信仰,以及那個時代本身的信息單純和匱乏。” 

  上世紀90年代,中國市場化進程加速啟動,市場化媒體隨之誕生。20年間,媒體隨時代沉浮。曾坤認為,媒體生存的社會環境已滄海桑田,“今天做記者和當年已不具有可比性”。 

  接受《環球時報》採訪時,《21世紀經濟報道》的一名記者說,這是一個精神和物質回報都相當少的行當,路有兩條,要麼專注地把工作當NGO來做,要麼在新媒體時代尋找出路。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