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新加坡華人雜貨店:瓶瓶罐罐裝滿人情味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11-18 12:03:34


汪加忠(左)和弟弟汪加喜(右)與弟婦莊秀蓮一同經營雜貨店30多年。
白糖裝在大缸里,汪加喜熟練地舀起。
  中評社香港11月18日電/這裡曾經是個熱鬧的地方,甘榜村民每天進出購買柴米油鹽,偶爾也會停下腳步和店主閑聊。到了傍晚天色漸暗,店里就會亮起一盞盞暖和的煤油燈,為晚歸的村民照亮夜路。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如今的致成商店,被一棟棟高聳冰冷的水泥建築物包圍,唯有這家雜貨店保留了50多年前的舊式建築風格。光顧雜貨店的顧客人數已大不如前,購買的物品也大多不再是日用品,改為汽水、零食和香煙等零散物品。

  位於樂賽路(Rosyth Road)31號的致成商店,是本地少見的私人住宅區內的傳統雜貨店。一層樓式的藍頂老舊房屋,除了是售賣包羅萬象食品和用品的雜貨店,也是店主翁柳興(73歲)與妻子的住家。

  翁柳興還清晰記得15歲那年,小學畢業後就來到這家雜貨店打工,以幫忙養家。他從零開始學起,學習買賣、訂貨、送貨等,不久後便駕輕就熟。1983年,當時年邁的店主決定退休,翁柳興便將商店買過來,接手做下去。

  回憶起剛加入雜貨店工作的情形,他說:“六七十年代的生意最好,因為那時候還沒有超級市場出現。這裡以前是甘榜,附近的居民每天都會來買東西,生意非常好。”語氣略帶感慨。

  超市促使傳統雜貨店顧客流失

  的確,在新加坡走上現代化道路之前,市民主要依賴住家附近的雜貨店購買糧食和各種日用品。一直到1973年,為了應對油價上漲導致的通貨膨脹問題,新加坡職工總會平價合作社(NTUC FairPrice Co-Operative)在大巴窑開設了本地首家職總平價超市,並由當時的李光耀總理主持開幕儀式。

  超級市場的出現,開始造成傳統雜貨店的顧客流失。據新加坡雜貨店聯誼會統計,在1970年代,本地有超過1200家雜貨店,如今卻只剩下100多家。

  新加坡雜貨店聯誼會會長吳金沙(76歲)指出,昔日的傳統雜貨店不僅為鄰近住戶提供糧食和日用品,有時甚至還會提供貸款,讓村民有足夠資金修建房屋,是個充滿人情味的地方。

  他透露:“在70年代,消費者可說是非常依賴雜貨店。尤其是在鄉村里,要是有村民須要更換亞答屋或沙厘屋的屋頂,他們通常會向雜貨店先借一筆錢去做維修,到了月底領了工資再償還。可見雜貨店在當時人們的生活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多由年邁店主經營

  記者走訪了五家雜貨店,發現大多數由年邁的店主經營,其中最年輕的店主是中年以上的卓猷義(43歲),在大巴窑8巷一帶經營“寶發”雜貨店。

  其他店主包括致成商店店主翁柳興,在宏茂橋10道經營“許發興迷你市場”的許鍵豪(65歲)與妻子黃巧蓮(60歲),以及東陵福路(Tanglin Halt Road)“鼎發”雜貨店的三名店主汪加忠(66歲)、汪加喜(60歲)與其妻莊秀蓮(53歲)。位於芬禧路(Fernhill Road)的私人住宅區內也有一家雜貨店,簡陋的小店以數塊鋅板圍起,與隔鄰的摩登洋房形成對比,但店主不願意受訪。

  五家雜貨店當中,以汪加喜等人經營的雜貨店最為傳統。一踏入店里,仿佛走進了時光隧道。這裡的米、白糖、香料不是以現成包裝售賣,而是按照顧客要求提供所需的準確數量。店里甚至還有一角專用來存放椰子,並備有一台可將椰子削成椰子絲的老舊機器;用來裝蘇打餅、耳朵餅等傳統餅幹的容器,也是配有紅色蓋子的大型玻璃瓶,散發濃濃的懷舊感。

  受訪店主都說,經營雜貨店的收入不高,頂多就足以養家糊口。原因在於傳統雜貨店一來面對超市的競爭,二來雜貨店的規模較小,無法向批發商大量進貨,因此無法以較便宜的價格買出。

  卓猷義以香煙舉例說明:“多年前,我們每賣出裝有十包香煙的大盒裝,就可賺取大約相等於一包香煙的盈利。現在以110元賣出同樣裝有十包香煙的大盒裝,卻才賺不到2角錢。

  “撇開香煙不談,十年前我們賣出任何物品,大約可賺回10%的盈利。如今能賺上7%,就已經算是很好了。”

  許鍵豪也有同感,並指出:“超市一出現,很多雜貨店店主感到緊張而拼命削價,結果造成同行之間互相競爭的局面。加上租金、水電費、工人費等雜費,每個月的收入實在不多。”

  不希望讓孩子接手雜貨店

  儘管如此,幾名受訪的店主都是靠雜貨店生意養大孩子。令人略感惋惜的是,他們都紛紛表示孩子大多不願意接手雜貨店生意,也不希望看到孩子這麼做。

  例如,汪加喜與哥哥和妻子經營的雜貨店已有50多年歷史,但他說,再過幾年也許就得收手不做了。

  他笑說:“我有七個兄弟姐妹,只有三個人有機會念書,其餘的長大後只好出來打工。我的教育程度不高,這是我們的家族生意,也是我最熟悉的行業,不做這行還能做什麼?

  “我的三個孩子就不同,他們讀過書,有很多專長,可以找到其他更好的工作。更何況要是讓他們到店里幫忙,還得給他們一小時10元的打工費,我可請不起,哈哈!”

  幾名店主也指出,為節省開支,雜貨店有許多工作必須親力親為,包括搬運、排放和清理貨物等累人的雜活。再加上雜貨店往往一周營運七天,一天營業12個小時以上,時間冗長,因此,年輕人多不願涉入這行業。

  仍允許少數老顧客賒賬

  傳統雜貨店最富有人情味的地方,在於它以往會為顧客提供免費送貨服務,並允許賒賬。然而今時今日,允許顧客賒賬的雜貨店已非常少見。汪加喜、許鍵豪和卓猷義說,至今依然會特別允許幾名老顧客賒賬。卓猷義也透露,目前依然會為幾戶行動不便的年長居民提供免費送貨服務,延續了傳統雜貨店的一些做法。

  正如吳金沙所說:“傳統雜貨店是最有人情味的地方。顧客每天進進出出,老板每一個都認識。即便只是路過,彼此也會親切地打招呼。遇上過年過節、大喜之日等喜慶,也會禮尚往來,充分體現出甘榜情誼。

  “傳統雜貨店一個個在島國上消失,實在令人惋惜。我想,現在要找到一個像雜貨店這樣充滿溫暖和人情味的地方,已經是不太可能了。”

  新加坡雜貨店聯誼會為證明沒有牟取暴利成立

  新加坡雜貨店聯誼會在1970年成立,其背後還有一段相當精彩的故事。

  會長吳金沙說,聯誼會成立的原因,是因為1970年代的新加坡面對通貨膨脹,物價上漲,許多消費者卻以為是雜貨店不良業主故意抬高價格,牟取盈利,因此爆發不滿。為了平息公眾的不滿,一群雜貨店業內外人士成立了新加坡雜貨店聯誼會,並將所有成本費、進貨價格及所賺取的盈利公開讓消費者知道,以證明雜貨店商家並沒有從中牟取暴利。

  吳金沙說:“當時的消費者並不了解,貨物經過進口商、批發商、零售商等多方轉手後,利潤已被分薄。我們雜貨店最多只賺8-9%的利潤,並沒有消費者所想象的多。”

  雜貨店聯誼會在高峰期曾有過1000多名會員,但隨著傳統雜貨店抵擋不住超市的競爭而紛紛倒閉,目前只剩下大約100名會員。

  顧名思義,聯誼會目前的主要目的,是為雜貨店店主舉辦聯誼活動,偶爾也幫忙店主解決問題,爭取福利等。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