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美國海軍航母編隊與日本戰艦組成戰鬥群。 |
中評社北京11月16日電/中國廣播網消息,自2012年9月11日,日本政府宣布完成釣魚島所謂的“國有化”以來,這個6.3平方公里無人居住的海島再次牽動了中華民族敏感的神經。釣魚島也成為我們民族審視自身海洋觀和國際關係準則的一個窗口。中國和西方對海洋的認識有何不同?怎樣才能有效地捍衛屬於自己的海洋權益?國防大學金一南教授和大家共同探討由釣魚島爭端激發的中華民族海權意識。
與960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陸疆面積相比,6.3平方公里無人居住的釣魚島,是名副其實的彈丸之地。
就是這樣一個小小的海島,凝結著如此充滿傷痛、如此讓一個民族耿耿於懷、難以忘卻的歷史,在人類社會中恐怕並不多見。
這樣一個小小的海島,凝結著中華民族歷史的糾結、海洋糾結。
我們必須承認,在釣魚島問題上折射出中華民族海洋觀、維護自己海洋權益方面的不足。
自古以來,我們對海洋的認識主要集中在可以“興漁鹽之利,通舟楫之便”。至於海洋可以作為走向世界的通道,作為經濟貿易的重要渠道,可以作為國家發展的全新空間,這些觀念在中國十分缺乏,導致我們對海洋認識的不足和對海洋的輕視。
最初,我們輕視海洋,然而當帝國主義從海上入侵的時候,我們又把海洋看作一個危險的來源。帝國主義的堅船利炮主要都是從海上打過來的,這給我們造成一個深刻的印象:中華民族的災難來自於海洋,所以我們提倡海防。
這極大地抑制了我們對海洋權益的認識和海洋進取心的獲取,最終使我們只能“面朝黃土背朝天”,不得不留下這種面對海洋的糾結和沉重。
恰恰在中華民族嚴重喪失海權的時刻,19世紀末,一個叫阿爾弗雷德.馬漢的美國海軍上校提出“海權論”。當中國人把海洋認為是一個巨大危險的來源時,美國提出從海上獲取權利,通過控制海權——主要是控制海上運輸通道、海洋航運、海洋資源進而控制世界。海權論的提出,讓美國由一個封閉的、內陸性的國家,一個偏遠的美洲大陸的國家走向大洋、走向世界,與此同時,我們這個傳統的東方大國卻因為對海洋的畏懼變得自我封閉。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馬漢所提的“海權”(Sea Power)與我們理解的“海權”(Sea Right)存在重大差異:前者使用的“Power”是指由力量產生的權力,後者使用的“Right”則是指由公正帶來的權利。
釣魚島無疑屬於中國的海洋權益範圍,我們在今天講的海權,也是Sea Right,就是從歷史來看,公正地說,釣魚島歷來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們做這樣的強調。
但是對方在強調什麼呢?對方講Sea Power,就是由於二戰後釣魚島被美國不當地分割,琉球群島被美國托管,到了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國把琉球所謂“歸還”日本的同時,把釣魚島的管轄權給了日本。
美國強調什麼?它強調Sea Power。不管歷史上、道理上或者其他什麼原因這個地方歸不歸你,但我現在是實際控制。這是東方和西方非常大的差別。
我們中國人遇到事情總想從道理上講通,以理服人、從道德上和法律上獲得公正,也就是right。而西方人、包括總想脫亞入歐的日本,他們講誰能夠控制。
這就是為什麼表面上崇尚自由、平等、公正的西方,包括全力“脫亞入歐”的日本,動輒使用武力,習慣以武力來奪取權益。結果,相信有理走遍天下的中國,實際上憑借自身的道理實在無法走出多遠,而崇尚力量征服的這個力量反而橫衝直撞、橫行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