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1月17日電/近年來中國社會離婚率不斷攀升的現象一直備受關注。有專家認為,離婚率和經濟社會發展水準、社會開放程度呈正相關,未來中國的離婚率將繼續上升,並處於“高位運行”狀態。
新華社報道,日前外媒一則報道中提到,中國的離婚率不斷上升,其中北京離婚率最高達39%。這一數字著實把很多人“驚呆了”。事後相關部門回應稱,這並非中國離婚率的官方統計數據。
國際上較為通行的離婚率統計口徑有兩種,一種是離婚數量與結婚數量之比,另一種是離婚數量與總人口數量之比。中國當前普遍是按照後者來統計“粗離婚率”,顯然“39%”很可能是通過前者得出來的。
這一消息在網絡上甚至引發一場有關婚姻的集體大討論。網民觀點也不盡相同。有的認為現代社會維繫婚姻的紐帶太脆弱,人們對待感情的態度太草率;有的則認為,離婚率的增高只是說明人們對待婚姻的選擇更加自由、理性了。
不過,撇開不同的統計口徑,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中國人的傳統婚姻觀念發生了很大變化,加之離婚審批程序的逐步簡化,中國離婚登記數逐年上升已是事實。
來自中國民政部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全國共依法辦理離婚手續的有310.4萬對,粗離婚率為2.3‰,而在2008年,全國辦理離婚手續的有226.9萬對,粗離婚率為1.71‰。
專家認為,離婚率增長的根源在於經濟社會水準的發展和社會開放程度的增加,現代人更注重個性的發展和自主權的提高,對婚姻的看法比較寬鬆和自由。
正如網民“晨禾努努”說,離婚率升高是社會發展的過程,沒必要大驚小怪,不要跟過去比較。重要的是要看到哪些離婚是可以避免的,並慎重結婚。
山西省社科院社會學所副所長譚克儉說,當人均收入超過3000美元時,包括婚姻問題在內的社會問題就會集中爆發,離婚率的升高就是其中的重要表現。
“流動人口的增加、生活節奏加快而導致的交流缺失、離婚成本較低等都是推高離婚率的客觀因素。”譚克儉說,不應把離婚過多地理解為“道德滑坡”,畢竟相比於“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舊社會,情感因素在當代人婚姻中所佔的比重還是大大增加了。
面對部分城市離婚率的突然增長,不少人認為,當事人是為了“配合”國家出台的某些政策而想出的無奈之舉,屬於“技術性離婚”。
比如,來自北京市民政局的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離婚登記數量達到39075對,同比增長41%,遠超出前4年的平均水準。對此,有分析認為避稅可能是原因之一。因為此前3月份,中國出台規定將按照個人轉讓住房所得的20%徵收個人所得稅。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研究員李銀河說,中國現在處於社會轉型期,人們對待婚戀的觀念確實比較“複雜”,不排除因為房子等物質條件而發生的“技術性離婚”。
“這在某種程度上會造成局部地區離婚率暫時性升高,但從國家整體和長遠發展看,絕對不會成為推動離婚率的主要因素。”她說。
專家普遍認為,從社會發展角度講,離婚率增高是一個客觀過程。離婚率高低與社會穩定程度沒有必然聯繫,更多是與個人和家庭的幸福感有關係,很難用“好”“壞”去定義。
“未來中國離婚率還會繼續上升,在達到一個頂點後逐步回歸到較高的水準穩定下來。”李銀河說。
離婚率升高自然會引起政府和社會的關注。中國一些地方已經在探索“預約離婚”、“勸和”等人為“干預”機制,同時“婚姻家庭諮詢師”行業也在多個城市迅速發展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