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片:一輛裝卸車在上海市洋山港的集裝箱貨物碼頭裝卸貨物(2013年9月25日攝)。 |
中評社香港11月20日電/俄羅斯《導報》11月18日載文《中國在世界危機中的作用》,摘要如下:
當前的危機是極其獨特的,其起因首度不是對美國經濟慣常的連鎖反應,而是中國的崛起。危機是中國經濟飛快發展的附帶效應。最近10年,美國在成為中國主要銷售市場並能獲取廉價商品和資本後,開始過度消費,導致負債累累,尤其是對中國欠下巨額債務。為了降低風險,北京開始致力於建立不依賴於美國的資本保存機制。在可預見的將來,這將使原有一系列恒定的經濟常數發生改變,其中包括美國債務的“零風險”及美元的主導地位。
第一階段(2000年-2007年):中國建立出口型經濟
本世紀頭十年的前半期,中國致力於建設生產和基礎設施,經濟以外部市場為導向。
中國開始出售產品,以此換取美國國債和公司股票。美國則開始舉債度日。
由於能夠得到來自中國的資本,美國的銀行刺激民眾投機購買房產,建造出除了投機者誰也不需要的房屋。到本世紀頭十年的中期,美國發生危機的基礎已經奠定—被廉價商品和貸款寵壞的消費者、生產能力下降、房價虛高和巨額債務。
然而,北京已建立起基礎設施,還積累了大量的資本儲備,經濟開始從出口型轉向以內需為主導。
第二階段(2007-2013):中國擴大美元儲備
從2007年開始,中國以日益擴大的內需和基礎建設投資為依托快速崛起。其儲備也得到擴充,其中大部分是美國債券。中國成為美國最大的債權人。至於美國,2008年爆發的危機使美國新領導人面臨三大根本性問題:一是房價下跌損害居民購買力;二是證券市場的下跌也威脅到消費;三是國家稅收急劇減少,致使國債償息負擔急劇加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