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中國土地所有權改革“會很緩慢”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3-11-27 09:28:36


  中評社香港11月26日電/美國《彭博商業周刊》11月20日載文《土地改革是否終於來到了中國?》,摘要如下: 

  中國領導人在日前結束的全體會議上提出了眾多優先考慮的改革事項。一個關鍵的改革議題是土地所有權的改革,目的是讓農民能夠更加自由地租賃、出售和抵押他們的土地,這有望促進中國仍然十分落後的家庭消費。

  總部位於倫敦的凱投國際宏觀經濟咨詢公司經濟學家馬克·威廉斯和朱利安·埃文斯-普裡查德在20日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寫道:“黨的領導層同意進行土地改革,這將使農村家庭的收入增加。改革會很緩慢,但其結果應當能夠促進消費支出。”

  目前的這套土地制度最早要追溯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所有的農村土地都被歸為集體所有。這一模糊的地位使得農民無法出售他們所居住的土地,而地方政府卻在很大程度上能夠“自由地”徵地——有時需要通過“強制手段”——並且將土地轉變成工業和商業用途,這成了地方政府關鍵的收入來源。

  據悉,美國農村發展研究所是一家總部位於西雅圖的非營利機構,主要關注土地權益問題。該研究所駐北京辦事處高級律師李平(音)估計,地方當局出售土地的價格通常是他們支付給農民的補償金的18倍。《彭博商業周刊》2013年早些時候報道稱,這種情況造成社會的不穩定性日益增加,許多農民抗議政府的徵地行為。它還讓農村人口“始終”處於貧困狀態。

  不能籠統地說所有徵地行為都是“貪婪”的。據世界銀行估計,地方政府需要負責80%的公共支出,包括公民的教育、醫療和養老金等,但他們只能獲得中國稅收總額的40%——依靠其他收入來源,例如出售土地,是可以理解的。彭博新聞社2013年9月24日報道稱,據中國財政部透露,地方政府2012年的土地出讓收入達到2.67萬億元人民幣,約為稅收總額的一半以上。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