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軍方來說,這是一個逐步學習、積累經驗並堅定貫徹的過程。而在外交層面同樣有應該反思的問題,比如此次防空區設置緣何引來多國的集體反彈。
雖然防空識別區不等於領空,但客觀上具有“勢力範圍”的特點。有論者指出,這是中國海軍衝破第一島鏈的一個戰略性舉措。但其實更是反制性的行動。如中方的空識區與日方重叠,這是破解日方封鎖的一招。 中國軍力開始“外向”的過程必然意味著對現有地緣結構的改變,引起反彈是正常之事。但若可通過更穩妥的行事步驟和表述來減小刺激,或至少將受到刺激的國家數量降低,則可將相關行動的“性價比”提升。這恰恰是外交智慧之所在。此次動作被“群起而攻”,恐怕仍需相關部門重新思考類似行動的具體實施,比如對闖入飛機不加區分是否有欠考慮、行動之前是否應當同某些關係較好國家事先溝通等問題。當然,此間不排除韓國、澳大利亞兩國是出於對美關係的考慮才作出反應。
中方防空識別區接連被闖入,引發民眾些許失望情緒,甚至衝動者發出“應擊落闖入戰機”的不冷靜言論。相關部門作出“識別區非禁飛區”等回應便是為了平息國內輿論反彈。如果說中國軍方“經營”識別區是學習的過程,對中國公眾同樣如此。識別區非禁飛區,更非領空。斷斷不能抱過去那種“守土思維”去思考識別區問題,也大可不必每遇“闖入”便如針扎般作出激烈反應。
中國軍力外向發展,這是一個伸張力量的過程,更是一個以寬廣胸懷展示自身從而求得世界理解和接受的過程。若動輒糾結於小問題作出偏激反應,則受累的將是順利融入國際社會並取得應有地位的戰略目標。中方須遵循以最小代價讓新秩序獲各方承認的原則穩妥行事,採取一切手段降低衝擊,為自己在國際舞台的進取“減震”。其他國家大可不必抱著中國的進取就一定意味著本方所失的零和思維。在這個各國軍政目標大多服務於經貿活動的時代,互通有無、攜手共創的國際交流方式早已取代了封閉與對抗的冷戰式國家關係。如此,各國大可理智看待中國軍力進取,甚至在軍事上與中國達成合作。
本文寫就之際傳來消息,美國政府建議民航飛機遵守中國東海防空識別區規定。這想必是國際社會正面回應的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