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兼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酉潭。(中評社 林艷攝) |
中評社香港12月15日電(記者 魚莎莎 林艶)第四屆兩岸關係澳門論壇日前在澳門理工學院舉行。台灣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兼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酉潭在論壇發表論文及意見,認為未來兩岸之間的互動,除了對政策運作的評估外,更應該考量是否符合社會公民心中的標準。
李酉潭表示,公民社會是現代民主政治能否順利運作的關鍵,其存在代表一個國家的人民關心公共事務,重視政治參與,並且知道如何以集體結社的方式影響政府的施政。健全的公民社會,將會產生正面的影響,促成社會與國家進行良性互動,透過不斷的資源互補與相互制衡關係,建立民主政治發展的良性循環機制。觀察作為公民社會表徵的社會運動,可以得知公民是否具備良好的素養,以及國家的民主品質是否提升。
李酉潭認為,自台灣1987年的解嚴開展政治自由化以來,伴隨著經濟高度成長與政治民主化的發展,公民社會的發展空間越來越大,人民也越來越有能力與管道參與社會發展與公共事務。到了現在,新興的公共議題不斷湧現,加上人民需求日益增加,過度負荷的政府部門,實已無力單獨應付社會所需。相較於此,發展愈趨成熟的公民社會似乎更能積極擔負起彌補社會需求和政府供給之間落差的角色。公民社會不僅是推動民主的重要力量,同時也是鞏固民主、穩定社會的關鍵角色。
因此,李酉潭表示,從理性參與、獨立自主到關心多元議題與政策,透過台灣公民社會的發展興盛,已經對中國大陸發出訊號:每一項重大決策,都應尊重公民自由意志的表達與選擇。另方面,從中國公民社會的近況來觀察,似乎也對此有所呼應。
最後,他總結到,透過對兩岸公民社會的觀察可以發現,許多社會運動的訴求,已經漸漸從自身的利益考量,延伸到對整個社會的關切,也就是不再僅是“利己”的行動,而是開始出現“利他”行為,特別是對政府施政的監督。因此,未來兩岸之間的互動,除了對政策運作的評估外,更應該考量是否符合社會公民心中的標準。這也就是筆者在此所要特別強調的──尊重公民自由意志的表達與選擇,才是兩岸之間得以和平發展的不二法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