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興題字七十二烈士。(林少雯提供) |
潘達微找到當時擔任清鄉督辦的廣州太史江孔殷幫忙,以烈士中有同窗好友為由,顧念昔日情誼,因而要求移葬他處。江見潘達微如此講義氣、重友情,冒死為同窗盡力,於是向官府疏通,允許擇地而葬。
當時廣仁善堂在紅花崗有一塊地,願意提供來安葬死難者,並立刻僱工,連夜挖好七十二個墓坑,隔日上午即進行安葬。
千秋萬世黃花崗
潘達微不顧自身安危,排除萬難成功地將烈士遺骨安葬於紅花崗。烈士屍骨雖已長眠九泉,但是,在清廷嚴密監控,死難烈士的親人不敢前來認屍,以及時間急迫之下,烈士的身分不明,有待進一步查證。
潘達微以《平民報》記者的身份,開始明察暗訪,搜集、求證、過濾、紀錄烈士資料,將其整理成一篇報道發表,名為“諮議局前新鬼錄,紅花崗上黨人碑”。讓關心此次起義的人以及死難者家屬,都能知道烈士遺骸已妥善安葬。
文章寫就,仍覺意猶未盡,身為畫家的潘達微,於是提拿畫筆,揮就一幅菊花圖。而他的靈感來自於宋元之交的詩人鄭思蕭的“畫菊”詩︰“花開不併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百風中。”詩中寓意黃菊傲秋霜,因此他為此畫題了“碧血黃花”四字。隨即靈感閃現腦際,他將已成文稿上的“紅花崗”改為“黃花崗”。菊花即是黃花,在秋涼寒霜已然降落大地之時,黃花不畏風寒,依然高傲地挺立枝頭,固有黃花傲秋霜之說,寓意烈士的崇高精神。
潘達微的這篇報道在《平民報》刊出後,革命黨人和同情革命的人都感到欣慰。但此文一出,引起保皇勢力的攻剿,官府開始密切注意潘達微,並不時傳來鎮壓行動的消息,情勢對潘相當不利,《平民報》和潘個人都危機重重。不久,爆發辛亥武昌起義,廣東成立軍政府。潘達微轉危為安,自此公開投身各種革命活動。
革命成功,推翻滿清政權後,潘達微出任廣州公益局長,即倡議在黃花崗公祭死難烈士。之後都督胡漢民撥款十萬圓,修建黃花崗陵園,由潘達微主持其事。但陵園尚未修建,袁世凱就任總統,其心腹龍濟光任廣東省都督。龍濟光敵視革命黨人,公開通緝潘達微。潘達微潛逃香港,經南洋,轉赴上海,化名在一有錢人家當花匠,後又潛回香港,一直到龍濟光垮台,才回到廣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