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2月19日電/2000多年前,橫跨亞歐大陸的古絲綢之路不但促進了東西方經濟交流,還帶來了文化大融合。
如今,中國領導人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設想,有望讓這條名噪一時的商貿大通道重現昔日繁榮景象,進而重新構建亞歐地緣經濟版圖。
(小標題)描繪亞歐經濟新版圖
新華社報道,今年9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時建議,為了使歐亞各國經濟聯繫更加緊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發展空間更加廣闊,可以用創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
“這一構想如順利實施,將重新打通阻滯多年的亞歐經濟動脈,實現各國從交通、貿易直至投資、金融的互聯互通,描繪出惠及經濟帶沿線各國、甚而影響更深遠的亞歐經濟新版圖。”中國社會科學院中亞問題專家孫壯志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新絲綢之路東西穿越亞歐大陸18個國家,覆蓋人口約30億,接近世界人口的一半。它東連亞太經濟圈,西接發達的歐洲經濟圈,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長、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經濟大走廊”。
孫壯志表示,“絲綢之路經濟帶”不是要建立一個新的多邊合作的機制,也不是一種固定的區域框架安排,而是長時間形成的地緣經濟合作方式,需要一個較長時期的歷史過程。
分析人士認為,與亞歐各國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構想,既傳承了以團結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鑒、合作共贏為核心的古絲綢之路精神,也順應了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圖共贏的時代潮流。
隨著“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啟動,必將重構亞歐乃至全球地緣經濟版圖,推動世界經濟朝著更加穩定、健康的方向發展。
(小標題)互聯互通網絡雛形初具
如果說古絲綢之路主要依靠駱駝和馬匹作為交通工具,那麼現在,公路、鐵路、石油天然氣管道和一條條空中航線正在構建一條立體、多樣的現代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經濟帶”地域遼闊,區域內能源、礦產、旅遊、文化和農業資源豐富,市場規模和潛力獨一無二。然而,由於經濟和歷史原因,該區域交通運輸尚不夠便利,成為經濟發展的掣肘。
對此,專家認為,應充分利用上海合作組織等現有多邊合作機制,使其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平台。同時,中亞各國對中國提出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倡議也表現出極大的興趣。
上月底在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干舉行的上合組織總理會議上,六國總理共同簽署了《關於進一步開展交通領域合作的聯合聲明》,強調儘快簽署《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政府間國際道路運輸便利化協定》。
當前,中國正在積極推動與中亞國家間建成鐵路、公路、航空、電信、電網、能源管道的互聯互通網絡,發展與中亞國家的資金流、物流、人流和信息流等方面的合作,激活新的經濟增長點。
上月底,陜西省首條至中亞國際貨運班列“長安號”從西安出發啟程前往哈薩克斯坦的阿拉木圖,標誌著“絲綢之路經濟帶”上一條重要的國際鐵路物流通道就此打通。從重慶發車的“渝新歐”國際大通道2011年實現了全線運行,這條連接了中國、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白俄羅斯、波蘭、德國的國際大通道,全程達到11000多公里。
哈薩克斯坦政府也在積極建設“中國西部-歐洲西部”公路。這條公路東起霍爾果斯,從南向北穿越哈薩克斯坦境內五州一市,經過俄羅斯聖彼得堡進入歐洲。
(小標題)打造開放的合作新平台
推動亞歐大陸全方位合作,使“絲綢之路經濟帶”區域內各國人民都能從中受益,是中國提出這一宏偉設想的初衷。
“加強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開放合作,不僅能促進沿線國家的經濟發展,更將為全球經濟復甦提供新的動力。”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外經部副部長張琦說。
專家認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構想,為亞洲經濟和歐洲經濟一體化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和新的平台,對於在新的歷史時期相關國家和地區有效整合資源、提升經濟效率,以及保持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絲綢之路經濟帶重在擴大區域經濟合作,促進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經濟上的互利共贏,具有很強的包容性,所有地處亞洲和歐洲之間的國家或地區都可以加入其中。”北京師範大學新興市場研究院院長胡必亮日前撰文稱。
剛剛結束訪華的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表示,烏方讚賞並支持中方提出的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願積極參與相關基礎設施建設。
孫壯志表示,“絲綢之路經濟帶”概念是一個在未來非常有前景的合作平台。經濟帶應是一個開放的合作共同體。目前中國與中亞國家通過公路、鐵路、油氣管網等密切聯繫在一起,可視為經濟帶雛形。
“回顧歷史可以看出,絲綢之路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就是不僅僅是貿易之路,也是文化之路、合作之路、共同發展之路。通過這樣一個合作方式,沿線各國可以共享發展成果。”孫壯志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