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詮解》抒新見
《論語詮解》從仁者愛人、為人知禮、學以致道、仁義之交、孝悌齊家、處世之道、君子境界7個方面闡述了《論語》的思想精髓及對現實生活的指導意義,並對《論語》的很多言論進行了重新詮釋和解讀。比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因為缺少具體語言環境,傳統理解是強調君臣父子各行其道,是統治階級的尊上符咒。但《論語詮解》認為孔子強調的是“正己”,就是每個人在不同位置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使個人行為符合自己身份。
《論語詮解》認為,《論語》首篇首章很多人就理解錯了。傳統解讀把三句話割裂開來理解,認為“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說的是學習,“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說的是朋友,“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說的是胸襟。其實這三句話是相互關聯的。“學”是名詞而非動詞,指孔子的學說、信念、主張。“假如學說被社會採用,不是很高興嗎?退一步說,假如社會沒有採用,但是贊同我的人從遠方來和我一起討論,不是也很高興嗎?再退一步,如果全世界都不理解我,我也不惱怒,不也很有君子的胸懷嗎?”這是孔子人生的三個境界。
再如,“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傳統理解是將婦女等同於人格卑鄙的人,但實際上“小人”是指地位低下的人,不僅不是輕視,反而是重視。周初有“敬德保民”的傳統,孔子思想與文武周公一脈相承。《孔子家語》中有“君子蒞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達諸民之情,既知其性,又習其情,然後民乃從其命矣。故世舉則民親之,政均則民無怨”就是這個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