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月7日電(記者 陳承編譯報道)隨著世界經濟開始逐漸好轉,逐利的投資者又開始尋找新的投資目標。6日,彭博社(Bloomberg)觀點專欄作家加里•希林(Gary Shilling)撰文就2014年全球新興市場的投資價值作出分析指出,在新的一年,韓國憑著低債務水平、充沛的外匯儲備以及相對高的經濟自由度等一系列優勢,可以成為對新興市場有興趣的投資者的首選投資對象。文章編譯如下:
想想看,如果朝鮮這個極權主義國家崩塌了,這個發展極度緩慢國家的2500萬人被韓國——這個擁有5000萬積勤奮人口的國家——吸納了的話,會發什麼事情。
儘管這種吸納會有很大的代價,但是韓國人還是希望有這麼一個吸納的機會;中國的領導人或許就不這樣想了。中國支持朝鮮的一個可能原因就是能讓中韓之間有朝鮮這樣一個緩衝區,讓韓國維持龐大的軍事力量來制衡朝鮮。
除此之外,就像1989年推翻柏林墻之後被合併的東德西德一樣,將兩個被不同文化分隔了數十年的族群重新融合在一起並不是一件易事。即使在24年後的今天,東德的收入還是低於西德。
與此同時,就經濟增長率、穩定性以及投資機會來看,韓國似乎是發展中/半發達國家當中最好的。在2007-2009年席捲全球的經濟危機後,美國、歐元區、英國、日本以及其它發達國家的經濟都不太景氣。同時,中國、韓國以及其它很多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卻恢復和增長的更快。
這讓很多股票投資者相信,真正的機會在新興市場,從2009年3月至2011年6月,新興市場的股價增長得比發達國家高的多。不過,投資者們忘記了這些經濟體的經濟都是發達國家——主要是美國和歐洲——所帶動起來的出口所驅動的。因此,如果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緩慢,那麼發展中國家經濟的快速增長就無法持續下去。
之所以強調這一點是因為在2007年經濟最景氣的時候,有人認為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是可以不用依存於發達國家的,這種觀點在當時是主流。很多人認為儘管美國經濟出現了疲軟跡象,但中國經濟會持續快速增長。我不同意這種看法。
我那時就提出,由於美國房產和消費停滯不前時,華爾街希望諸如中國和印度這樣的經濟體能夠引領全球經濟增長。這些經濟體,尤其是中國,是由出口驅動的,出口占據了中國GDP的40%。而且由於絕大多數的出口都是直接或間接輸出到美國消費者手中,因而如果美國經濟恢復不好的話,中國的出口也會相應減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