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陸幅員遼闊、各地發展程度不一,給予它持續成長的極大空間。 |
中評社台北1月12日電/民進黨“華山論劍”,論了幾回,仍捨不得放下《台獨黨綱》這張皮,更別說放下台獨反中的筋骨。凍不凍獨是該黨家務事,但台灣前途不能蹉跎,台灣經濟不能虛耗。綠營如堅持反中,進而阻擋台灣經貿與大陸整合,那就是攸關全民的大事。
中國時報今天社論說,經貿發展趨勢有其邏輯與規律,不隨民進黨的主觀意識移轉。台灣最愛說“永久保持現況”,真實的現況是:大陸已成全球第二經濟體,(不久即將取代美國成為第一),是全世界的最大工廠和市場,各國往大陸投資設廠、簽署經貿協議趨之若鶩。大陸人均所得雖低,但先富起來的人口,不但已比台灣多,也比許多國家多。
大陸幅員遼闊、各地發展程度不一,給予它持續成長的極大空間。上海市的富裕與發達,宛如一先進小國。廣東一省的經濟產值,已超過韓國或台灣。上海與廣東的成長動力,仍方興未艾,報酬遞減現象不明顯,因為他們(以及東部沿海地區)扮演著帶領內陸地區發展的重要任務。
早年兩岸產業合作以垂直分工為主,近來大陸自己逐漸形成完整供應鏈,兩岸產業合作中帶有競爭,競爭中亦可合作。但如前所述,大陸幅員遼闊及發展程度差異大,它的經濟版圖與多元性宛如一個洲,不只是一國。同文同種的台灣,至少還有10、20年借勢發展的空間。
反觀近年台灣的現況則是:經濟沉悶、薪資倒退、失業嚴重,政治上藍綠惡鬥,不曾因悲憫庶民生計而終止,甚且成為壓垮經濟的最後一根稻草。原本擅長處理民生議題的國民黨,在綠營拉扯、反制下,已成強弩之末,失去當年帶領台灣經濟起飛的能力與信心。自由經濟示範區與加入區域經濟整合,成為振興台灣經濟的最後一帖藥,但連對大陸開放都不能做、不敢做,經濟如何“自由”?怎樣“整合”?
台灣綁手綁腳的後果,冷酷數據已然呈現。台、日、韓與他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的數目分別是7國、15國、48國;這些FTA占貿易總額比率分別是9.32%、18.39%、36.11%。從2002年到2012年,台、日、韓服務貿易總值在全球排序變化分別是:台灣從第18名降為第27名、日本從第4名降為第6名、韓國從第14名升為第12名。換言之,台灣推動FTA的速度最慢,FTA涵蓋的貿易比率最低,在全球的經貿總值排名降得最多。台灣與韓國,此消彼長。躊躇不前的向下沉淪,積極整合的向上提升。
離開亞洲,遠眺美洲,局勢亦如此。全球經濟規模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北美自由貿易區”,2014年元旦歡度20周年慶。《經濟學人》指出,區內的美、加、墨三國產業將更緊密整合,期能塑造一座“北美工廠”,以便與“亞洲工廠”對抗。
台灣在經濟整合風潮中淪為孤兒,首要原因就是一直背對最靠近、發展最快的大陸經濟。當《服貿協議》躺在“立院”,動彈不得下,只好捨近求遠,把加入TPP和RCEP作為下一目標。其中尤以美國主導、不含中國大陸的TPP,給予台灣最多想像空間。
“陸委會主委”王郁琦即將訪陸,要求北京協助台灣加入RCEP將是王氏此行任務之一。問題是:台灣至今仍對大陸存有疑慮,《服貿協議》尚且沒過,如何加入大陸主導、涵蓋大陸的RECP?
加入以美國為首的TPP,似乎成為較可行的路,其實不然。第一,目前為止,TPP不包含中國,RCEP不包含美國。把TPP與RCEP看成美、中角力的場域,雖不中亦不遠矣。台灣繞過近在咫尺的RECP,參與較為遙遠的TPP,不但道理上說不通,也對兩岸互信產生不利影響。第二,TPP成員國占台灣貿易額的35%,低於RCER的57%,捨大取小,豈不荒謬?
堅持要繞過大陸與世界接軌的綠營,迄今開給台灣經濟的藥方,多屬負面表列,少有積極、正面政策。近日外媒報道,大陸2013年全年貿易額首次突破4萬億美元大關,超越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貿易國。面對此一發展,台灣發展經濟的最佳方向,除了積極與大陸整合之外,綠營的妙計又是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