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在獨克宗古城的斷壁殘垣中看到,有許多矗立不倒的牆體。李鋼對此解釋,“古城”里套建“新城”,是目前許多古城共同存在的問題。從文化生活的延續性上說,這無可厚非,但給文物價值評估帶來困難。不過,李鋼認為,古城是一個整體的概念,火災造成古城核心區一半焚毀,清末以來形成的空間格局嚴重破壞,不能低估火災對傳統文化藝術的破壞和衝擊。
“古城新用”不尊重傳統智慧,安全隱患存在已久
採訪中,許多群眾都提出:傳統藏式建築雖然用木料多,但救火也有一套,包括“砍柱子、掀房頂”等老辦法。因為藏式建築房頂梁和椽子不相互釘死,為了“掀起來不費事”。不巧的是,去年9月份迪慶州地震不斷,當地政府考慮到群眾住房安全,發放補貼鼓勵群眾把屋頂用螞蟥釘等加固,造成此次火災中部分房頂拆卸困難,也加劇了火勢蔓延。
李鋼介紹,傳統古城有許多基於公共安全的“學問”,現如今都被忽視了。舉例來說,獨克宗古城早前並非都是鱗次櫛比的房子。建築之間有空間,包括防火通道、堆肥料的地方、專門堆柴火的地方等,甚至還有菜地等,這在防火、防盜上起到了很大的緩衝作用。再比如,以前獨克宗古城臨街的建築都是一層,建築之間形成的“層叠式結構”有利於救火。再者,傳統村規民約對建築“私搭亂建”的懲處是真正的“一刀切”——每年秋冬季節,“有司”會用一把特製的“大刀”,把建築“超規突出”的部分砍掉,沒有例外。
而反觀現在的許多古城,建築街巷的古代“軀殼”和現代使用功能“擰巴”在一起,造成許多不便甚至是安全隱患。“其背後,經濟利益的驅使和城市管理的缺失難辭其咎”,李鋼說。他介紹,獨克宗古城里以前的許多建築空間都被“開發”了,一眼望去密不透風。“這種現象全國普遍存在,我們看到的古城還是以前的古城嗎?”
記者獲悉,獨克宗古城將重建。但如何重建,考驗著地方政府、學界和民間的智慧與決心。李鋼強調:“無論如何,獨克宗大火應該讓重建工作和其他古城的保護者警醒——古城新建新用,必須充分尊重和借鑒傳統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