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月26日電/媒體稱達沃斯“中國化”,其實也可以說中國“達沃斯化”。因為中國要承載世界對於其承擔更多責任的厚望,而這需更多深化改革的關鍵詞。
瑞士當地時間1月22日9時,一場以“中國當下”(China Context)為主題的論壇讓會場座無虛席,不少聽眾站立聽完全程。這被看做是達沃斯“中國化”的一個典型例證。
毋庸諱言,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國際影響力也在同步提升。而從1979年中國首次參加達沃斯論壇伊始,中國與達沃斯就形成了不可分割的紐帶,世界通過達沃斯可以間接觀測中國經濟社會發生的巨大變化,而中國則通過參與達沃斯論壇,感受著世界經濟發展的脈搏,並從中不斷汲取改革開放的外部元素。
因此,媒體稱達沃斯“中國化”,其實也可以說中國“達沃斯化”。因為中國要承載世界對於其承擔更多責任的厚望,而這需更多深化改革的關鍵詞。
首先是資本流動要素自由化趨勢要進一步加速。十八大以來,我國有關經濟體制的改革動作不斷。無論是大部制背後所指向的政府績效體系改革、行政審批改革,還是對於民間創業創新的進一步鬆綁,如公司註冊資本登記制度,民營銀行開放,都可以看做為社會提供更多發展原動力的基礎。
正如達沃斯論壇所關注的中國金融改革,其實也可以看做是對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深化的關注。而從去年以溫州為表征的民營經濟發展遭遇瓶頸,民營銀行申請熱潮下所折射的民間資金輸血饑渴,都說明現行金融管理體系存在諸多弊端,需要決策者進一步釋放改革信號,加大涉入深水區的行動力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