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江澤民卸任後回顧在任歲月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2-09 11:27:44


  中評社香港2月9日電/江澤民卸任後,回顧在任歲月說了什麼?據新華網報道,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後,面對紛繁複雜的國際國內形勢,江澤民本著對歷史負責的態度,帶領全黨有條不紊、卓有成效地開展工作。他提出高舉鄧小平理論的旗幟不動搖,還根據實踐發展和形勢需要,對跨世紀的中國的發展目標、發展步驟、發展戰略進行了全面部署。在世紀之交,他再次體現出一名成熟政治家的歷史責任感和巨大的政治勇氣,創造性地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後,在中央軍委主席崗位上,他把軍隊建設的一些大事定下來,為軍隊的發展創造了更好的條件。

  臨危受命:“我一定做到‘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1989年政治風波後,江澤民臨危受命,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對此,他並沒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本來他準備從上海市委書記任上退休後,到母校上海交通大學任教,並已做了一些準備工作。然而現在一切都要重新打算。面對中央集體的決定,面對老一輩革命家和全黨同志的信任,他決定勇敢地承擔起歷史的責任。赴中央工作後,他對鄧小平明確表示:黨和人民把我放到這個位置上,我一定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一定做到“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是清代政治家、虎門銷煙英雄林則徐所寫《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中的兩句詩。江澤民在離開上海去北京赴任前,他的老領導、老朋友汪道涵也曾以此詩句相贈。為了國家和民族,一個有擔當的人不會因個人得失和利害而逃避自己的歷史責任,林則徐的這種精神激勵著江澤民。在他就任總書記後,大學時代的老師顧毓琇寫信祝賀。江澤民在復函中,再次引用林則徐的這首詩表明心跡,坦陳了一位共產黨人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願為黨和人民的事業貢獻一切的偉大胸懷。

  十三屆四中全會後的三年中,面對紛繁複雜的國際國內形勢,江澤民本著對歷史負責的態度,帶領全黨同志有條不紊、卓有成效地開展工作。在當時國內形勢趨於穩定、中央領導機構剛剛進行調整的情況下,人們最關心的問題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政策會不會變?對此,江澤民在十三屆四中全會上講話時明確指出,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形成的黨的基本路線和基本政策沒有變。他說:“在這個最基本的問題上,我要十分明確地講兩句話:一句是堅定不移,毫不動搖;一句是全面執行,一以貫之。”(《江澤民文選》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7頁。)

  圍繞全面貫徹黨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江澤民一方面為克服一段時間以來“一手硬、一手軟”的偏向,聚精會神抓黨的建設,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另一方面在深化改革中,為確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模式,他注意傾聽各方意見,不斷進行理論探索和實踐總結。經過充分研究和反覆考慮,江澤民根據鄧小平關於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的思想提出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標,得到黨內認同,並在黨的十四大上得到確立。十四大後,我國改革開放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