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理之辨
第二篇“正理之辨”,包括12篇文章,理清一些基本的認識與觀念。包括:“一中同表”或是“一中各表”才能確保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第13, 14, 15章) 經常被學者引述的“德國模式”,它的本質到底是甚麼?眾人是否對其有誤解或過度美化?(第16章)一錘定音式的公投是否為解決兩岸僵局的最好方法?(第17章)
本篇文章還討論,兩岸史觀的異同在哪裡?(第18章)正確的史觀應該為何?(第19章)牽動台灣民眾認同變化的史觀是如何發生變化?為何獨台史觀是目前台灣社會的主流?為何獨台的史觀、論述、政策無法確保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第21, 23章)為何馬英九政府即使在第二任也無意推動和平協定的簽署(第20章)台灣目前的認同如何受到政治性因素所影響?(第23章)目前所說的“九二共識”內容是否與1992年的“九二共識”一致,還是它已出現了異化?(第22章)“和平協定”是否應該有一個精確的定義,還是一般兩岸事務性協議也可以視為廣義的和平協定?如何正確認識兩岸和平協定的性質?(第24章)
以上這些爭議性的見解如果不能釐清,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道路不僅會顛簸不穩,更有可能停止或倒退。本篇文章即是這些爭議性觀念的正理之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