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2月10日電/新一份財政預算案發表在即,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昨在其個人網誌發表題為《前事不忘》的文章,指一次性的反周期紓困措施雖然發揮了支援就業及穩定經濟的作用,卻不合比例地集中在一次性紓困措施,較少關心其他恆常和長遠的政策。他認為,當外圍經濟漸漸穩定下來後,必須逐步取消一次性紓困措施。那一天相信很快會出現。
據文匯網消息,他又提到,特區政府過去曾經歷長達5年的財赤,故現時穩健的財政實在得來不易,且數年的大額赤字只會令結構性財赤影響更深遠,必須盡力避免。曾俊華在文章中指他在剛過去的農曆新年假期留在家中,為新財政年度的預算案做準備,並重溫了過去16年的預算案。他指出,1997年回歸前後,香港經濟蓬勃,但亞洲金融風暴於同年第四季爆發,令銀行體系流動資金緊絀、股市暴跌、消費市場亦大受影;經濟增長率從前四季平均6.6%大幅下降至1.1%,其後更連續5季錄得負增長,失業率亦從第二季的2.2%急升,1998至1999財政年度更因而出現赤字。
財赤累公僕減薪基建延後
曾俊華表示,特區政府當時有充裕的財政儲備,非但公共服務未有受到太大影響,更首次採用反經濟周期的財政政策,推出一次性的退稅及寬免差餉措施,紓解民困、刺激消費及穩定失業率。為控制公共開支,公務員及受資助機構同事更需要凍薪或減薪,政府部門亦要在不影響服務的前提下,減低營運成本。
曾俊華指出,香港經濟在2001年後再次出現轉折,2001至2002財政年度更錄得破紀錄的633億元赤字,相當於當年本地生產總值的4.8%,比率較美國更高,到2005至2006年度才結束長達5個財政年度的財赤時期。
曾俊華強調,財赤時期政府無可奈何地必須暫緩推出一些需要大量資源的政策及基建項目,但自他在2007年中接任財政司司長時,政府財政狀況已大為改善,令各政策局可以有足夠資源積極落實及推動各項社會建設,彌補財赤時期的滯後,而近年推出的多項成熟政策及基建項目,涉及龐大支出,但當局仍會按“量入為出”的原則,保持財政穩健。
他指出,雖然政府目前沒有財赤困擾,但近年遇上自1930年代全球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亦為他的工作帶來不少挑戰。他認為,是次世紀金融海嘯對環球經濟的破壞力較亞洲金融風暴更廣泛,但當局採取了“穩金融、撐企業、保就業”的應對策略,至今超過2萬間企業受惠,間接穩住了35萬名僱員的職位,同時又大力投資基建,創造就業機會,令本地職位在最壞時僅流失了6.2萬個,少於前者的一半。
曾俊華表示,面對外貿疲弱,政府需要支持內部消費,按每一年的經濟及財政情況,推出一次性的反周期紓困措施,增加數以百萬計家庭手上的現金,加強市民的消費信心,紓緩通脹壓力,穩定就業市場,達到預期的短期經濟效益。
“派糖”屬短期策略有弊端
他強調,一系列一次性的反周期紓困措施,發揮了支援就業及穩定經濟的作用,且當局並無因而減少投放在利民政策及基建項目的資源。然而,連續多年的一次性紓困措施亦有其弊,希望市民明白該些措施是反經濟周期的財政政策、外圍經濟不穩下的防禦措施,“當外圍經濟漸漸穩定下來後,我們必須逐步取消這些措施。從現時的情況看來,這一天應該很快出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