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12月26日,安倍晉三參拜靖國神社。 |
中評社香港2月13日電/《日本新華僑報》2月12日載文《中國外交應通過對日輿論戰學到什麼》,摘要如下:
至今,中國駐外大使仍在批判安倍2013年底的拜鬼之行。僅1月20日,就有中國駐津巴布韋和緬甸大使分別在當地媒體發表署名文章。近期,日本時事通信社報道稱,安倍給外務省下了命令,要求日本駐外使館反駁中國的主張,繼續傳達“宣誓不戰”的參拜真意。
事實上,中國對日輿論戰在安倍拜鬼前早已打響。2013年1月初,中國駐南非大使在當地發表《中國對釣魚島的主權不容挑戰》一文。去年12月中旬,有駐外大使就釣魚島、東海防空識別區等兩國爭端中的敏感問題發表文章解釋、澄清真相。安倍今年1月初訪問非洲時稱“中國對非援助僅僅是為獲取非洲的市場和資源,日本對非外援與中國不同”,中國外交部更是針鋒相對,逐一批駁。
如果注意到中日輿論戰正在向領土和歷史問題之外的領域延伸,並呈現長期化趨勢,適時總結經驗尤為必要、重要。其不僅有助於中國在未來更好地反擊日本的不當言行,處理與周邊其他國家因類似問題可能產生的矛盾,乃至在紛繁複雜的國際形勢中應對自如、游刃有餘,同樣可以從中得到有益的啟示。
首先,就是及時應對,搶占輿論先機,以此爭取主動。
有專家指出,此次輿論戰是“中國外交發揮主動性的一次嘗試”。的確,安倍拜鬼當天下午,中國外長王毅即召見日本駐華大使木寺昌人。12月30日,中國駐日大使程永華率先在日本《每日新聞》刊發《發表“不戰誓言”找錯了地方》,隨後,數位中國駐外大使紛紛加入譴責之列,或者眾人在同一天發表言論,或者同一人以不同方式多次闡述觀點。這樣的迅速反應和頻頻出擊,非但使日本“惡人先告狀”的陰謀難以得逞,在消除外界的誤解同時,也彰顯了中國的堅定立場和鮮明態度。
其次,是思考採用哪些手段,確保對外傳達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