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林毅夫:“中國夢”是兩岸青年共同的使命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3-01 00:38:18


現場(中評社 黃博寧攝)
 
  成功利用後發優勢的經濟體只有13個
  
  林毅夫指出,經濟發展的基礎和人均收入水平提高的載體就是技術的不斷創新與產業的不斷升級。新的產業不斷出現,其附加價值也越來越高,因此,西方經濟發展從18世紀中葉忽然加速發展。林毅夫強調,發達國家的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都必須靠自己力量發明,但現在的發展中國家不一定需要如此,只需要把現成的西方國家用過的,但比本國技術高,比本國產業附加價值大的產業技術引過來即可。 

  他說,“引進、模仿、消化、吸收發達國家用過的技術,不僅風險低成本也低。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全世界有13個發展中經濟體懂得利用和發達國家之間的技術差距,實現長達25年或以上每年7%或更高的增長速度。中國大陸在1978年之後也成為那十三個經濟體之一。三十多年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主要原因就是靠跟發達國家之間的技術差距所帶來的後發優勢的潛力。” 

  在解釋1978年前中國無法取得同樣發展的原因時,林毅夫表示,一是中國沒有跟上工業革命的浪潮。技術創新慢,產業升級慢,雖然與自身過去比並未下降,但跟別國比我們的差距就越來越大。二是1978年以前,儘管中國的後發優勢也存在,但甲午戰爭之後,中國一直處於動蕩不安的狀態。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中國也還是一個“一窮二白”的農業經濟體,資本極端短缺,若發展資本密集型的大型產業,就需要放棄後發優勢,投入很高的成本來創新發明,而且競爭率和發達國家無可比擬。 

  他說,這種產業和當時的比較優勢比較起來是違反的,在開放的市場當中是沒有競爭力的,只有國家保護補貼才能勉強建立。固然這個戰略讓中國在60年代試爆原子彈,70年代衛星上天,但是放棄後發優勢以及當時政府的干預扭曲造成了資源的錯誤配置,所以經濟效益非常差。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