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當俄總統普京在距克里米亞不遠的索契出席以“俄羅斯夢”為主題的冬奧會閉幕式時,有人提到烏克蘭朝向歐盟的轉身,評稱“俄地緣政治空間繼續收縮,普京大帝的俄羅斯復興夢已不可能實現”。時隔不到一周,普京用他的硬朗作派和極強決斷力嘲諷了這一評論,向世人宣示俄在事關核心利益的問題上絕不會心慈手軟、任人宰割。
克里米亞作為烏克蘭南部的自治共和國,以俄羅斯族人為主體居民,與俄羅斯有著天然的聯繫。烏克蘭政局的變動和對外政策即將發生的轉向正在該地區激起強烈反彈,但就此預言克里米亞將會脫烏入俄或者走向獨立為時尚早,關鍵還要看俄、美、歐、烏四方博弈的結果。
也許,俄羅斯確已無力扭轉烏克蘭政局變化,普京也不一定在做收編克里米亞的打算,武力吞並烏克蘭更是無稽之談,但俄只要牢牢占住黑海之濱的軍事基地、扼住克里米亞命運的咽喉,再加上一個流亡莫斯科的亞努科維奇,就仍有同烏新政府和西方討價還價的資本。
進一步講,未來烏克蘭中央政府的對外政策取向並非決定俄在烏進退的唯一標準。只要烏克蘭民主制度和上千萬俄羅斯族人口基數繼續存在,只要烏對俄經濟和能源的先天依賴繼續存在,只要歐盟不從根本上調整對烏克蘭的可有可無態度,俄羅斯就不缺少維護在烏利益和培養新代理人的機會和手段,就可以對烏作從長計議。
再過兩個月就是克里米亞戰爭爆發160周年了。那是一場英法等國聯手擋住沙皇俄國西進南下擴張勢頭,進而褫奪俄黑海制海權、將俄趕下大陸歐洲霸主寶座的帝國主義戰爭,觸發了對俄現代史產生重大影響的農奴制改革和軍事變革,也間接導致沙俄向美國廉價出讓了阿拉斯加。那段歷史是俄記憶中的深深疤痕,普京不會允許恥辱重演。
“帝國思維”仍然活靈活現,繼續充當著大國在歐亞大陸結合部和邊緣地帶行為方式的思想根源,21世紀的陽光被19世紀的烏雲遮蓋,這不能不說是當今國際政治的一大悲哀。最悲催的還是烏克蘭人民,他們被自己選出的政客蒙蔽,不得不承受民主失序、發展斷裂之痛,國家夢想淪落為四處找奶吃的游走,如今還要在大國對烏克蘭的爭奪中搭上社會撕裂、國家分裂的風險,環顧四周誰才真正關心他們的命運,哪裡才是最適合他們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