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觀
完善“體育教學”是第一步
許家印在兩會上關於足球青訓體系建設的提案涉及教育系統,已經超出了體育範疇。這符合業內人士的普遍看法:足球這項最為複雜的競技運動,只依靠體育機構來進行圈養式建設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也正因為足球的成功必須依附於社會多方面的配合,所以中國足球已成中國社會縮影,足球夢在輿論上已成“中國夢”的一部分。
讓教育部成為青少年足球管理的負責部門,且不說目前教育部的價值取向與此背道而馳(嚷了多年素質教育,但應試教育依然大行其道,甚至有教師反映愈演愈烈),單從操作性上來說也困難重重。但許家印的提案在方向上是正確的——— 不管青少年未來從事什麼職業,不能脫離義務教育早已成社會共識,所以完善青少年足球體系至少該以義務教育為基礎,不應該讓其在教育體系之外“野蠻生長”。
我們經常羨慕日本足球的青訓,因為所有球員都來自校園。日本青少年最初在學校踢球,代表學校踢各項比賽,他們的全國高中聯賽決賽往往有幾萬人在現場觀看,甚至還有全國電視直播的待遇。學生球員中出類拔萃者自然而然地進入職業隊,文化教育與職業足球,不僅無縫對接,甚至是一路並行的。
如果說不能照搬日本青訓模式是由我國國情決定,那也可以反過來理清“教育”的概念。足球等體育教育當然應該在教育範疇。儘管這也是共識,但在現實中,中小學生從事體育運動的時間非常少。足球這項運動能夠開發青少年的情商與智商,但對不起,我們都是低級動物,要把做不完的數學語文題目做完了,才能去享受運動的高級樂趣。我們近視、駝背、身體虛弱,跑1000米都會暈倒,看見匪徒打也打不過,跑也跑不贏……
更現實的訴求,是讓教育部門增加青少年體育教學時間,增加可供孩子們用來踢球的時間,如果這都不能實現,教育部負責青少年足球管理就更為遙遠。
國情總是理由,國情其實只是借口。想讓教育體制完全吸納足球青訓,那必然涉及教育體制改革。現在看來,足球青訓可以並且最適合成為一個教育體制改革試驗突破口,因為它在各方面的助推力度最大,包括政府支持,民眾重視,社會贊助。如果青少年足球在教育體制內成功了,那麼最終受益的絕非足球事業,而有可能是一切事業。
(來源:南方都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