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3月25日電/世界核安全峰會昨天和今天在荷蘭海牙舉行。克里米亞事態很大程度上分散了世人對核問題的關注,本次核峰會被視為奧巴馬構築陣營孤立俄羅斯的一個機會。
環球時報今天社評指出,關於“新冷戰”正在到來的說法不斷在世界媒體中響起。普京幹脆未去海牙,而是派去了他的外長拉夫羅夫。當奧巴馬加緊組織對俄制裁的時候,普京也在一項項推出對華盛頓和西方的反制。
歐洲上空的確重新飄出冷戰的氣味,西方同俄羅斯的對抗滑出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大國摩擦的極限。極限背後都是些什麼呢?
它的最壞情況不會是美蘇曠日持久冷戰的翻版。原因是明擺著的:俄不具備當年蘇聯的國力,也沒有一個陣營圍繞著它一起對抗西方。克里米亞不是莫斯科發動全球攻勢的信號,它更像是俄羅斯人對西方這二十年長期擠壓忍無可忍的一次爆發。
西方領導人似乎錯判了普京帶領俄羅斯戰略反彈的性質,從而導致了眼下美歐輿論面對“普京大帝”的慌亂和發狠。輿論又反過來推動奧巴馬等人強硬對抗普京,“新冷戰”看上去一觸即發。
然而在最緩和的情況下,克里米亞事件也宣告了俄羅斯同西方的徹底分道揚鑣。俄與西方相互確認了深刻的敵意,只要普京領導俄羅斯,俄與西方的最好關係就是彼此容忍,和平相處。
奧巴馬尚未認識到,他的前任在東擴問題上走得太遠,他的任期需要為此埋單。他如果有高瞻遠矚的能力,就不應繼續西方的錯誤,稀里糊塗讓自己充當壓倒俄羅斯的“最後一根稻草”。他壓不垮普京,但能把混亂的時代帶回歐洲。
如果奧巴馬想要當年冷戰勝利的輝煌,美國的全球戰略就需圍繞遏制俄羅斯重新布局。華盛頓很難下這樣的決心,其如果對俄羅斯真的發動“全面制裁”,也多半會是爛尾樓式的半拉子工程。這個工程沒用,但將耗掉解決世界更緊迫問題的大量資源。
西方這次對俄羅斯的反擊有必要“高舉輕放”,最終與俄互給台階。美俄需要認真對話,在雙方利益交叉的地區重構遊戲規則。由於俄羅斯沒有力量顛覆歐洲的秩序,美國做不到也未必願意集中精力與俄打“新冷戰”,妥協將是對雙方都代價最小的選擇。
歐洲處在一個十字路口,普京下一步怎麼做很重要,但西方怎麼做更重要。西方是烏克蘭危局的真正系鈴人,奧巴馬這位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能否更具政治上的悟性,搞清楚美國做事有分寸對於世界和平的關鍵意義,將決定接下來一個階段大國博弈的面貌。
如果美俄對抗失控,中國面臨的不確定性將極大增加,這將挑戰中國的承受力,因而不符合我們的利益。
俄羅斯打擊了顔色革命,這是中國願意看到的。莫斯科與西方互不信任,因而更看重同北京的關係,這也是對中國客觀上的利好。但如果俄與西方一招一式地鬥狠,歐洲搞出冷戰的“模仿秀”,事情的性質就發生轉變。中國不是靠從大國對抗漁利就能生存的小國,中國崛起具有全球範圍的頂級意義,歐洲已屬中國戰略上的“大周邊”,中國需要歐洲的基本穩定。
西方領導人需要一點冷靜和沉著,他們不能像議員一樣隨意發洩情緒,用表演“不妥協”來迎合輿論的躁動。他們要清楚,西方多激烈,莫斯科就會更激烈,從而使階段性對抗固化成所謂“新冷戰”。儘管莫斯科是西方眼里的“挑釁者”,但西方擁有國際政治舞台的最大權力,它們因此負有世界和平與穩定的第一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