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3月28日電/中央日報網路報今天社評說,學運,就像選舉一樣,總是激情多於理性。但激情來自何處,其中有多少事實的成分,多少意識型態的成分,多少理性的成分,對運動的本質與結果,有絕對的影響。最近媒體的報道,相當多部分集中在警察驅離學生的事件上,有被砸的辦公室、流血的畫面、以及暴力的語言。在這個過程中,的確有人受傷、流血,這幾乎是任何驅離行動難以避免的現象。學生和警察都是人,彼此都有壓力,情緒都很緊繃,而且群眾本身就像是處處可引爆的汽油彈,很容易擦槍走火。對於事件中任何受傷流血的人,包括學生與警察,我們心中都感到難過,因為他們不是敵人,他們都是我們的自己人。然而,此次學運非如此發展不可嗎?難道沒有一個更好的社會對話方式嗎?
這時候,如果添加柴火,情況可能更難收拾;如果添加理性,則可能讓台灣民主再往前蛻變。添加柴火的,大部分是政治人物或政黨,因為他們希望亂中取利,但也有少部分是基於理念的錯誤。例如施明德先生,他投書指出,“掌權者已一再使用暴力,反抗者還要非暴力,自我捆綁嗎?”“非暴力讓台灣掌權者有恃無恐,貪腐、無能、獨裁都有任期保障,死不要臉就是不下台。”我們尊崇施明德對台灣民主的貢獻,但他的觀點似乎與今日的台灣扞格不入,他要添加柴火,恐怕只會燒掉他所爭取的民主。
施明德先生犯了兩個嚴重錯誤。第一,他對台灣民主認識不清。民主化後的台灣,人民可以定期選“總統”、“立法委員”、縣市首長及地方民代,這些都是人民用選票選出來的,而且“憲法”對權力運作與制衡有明確的規範,法律通過亦有一定的程序,因此,台灣沒有專制的獨裁者。貪腐者,自有法律制裁,人民亦可群起抗議,如紅衫軍,卻絕不能用暴力去推翻。施明德先生或許忘了,他當初是何等堅持紅衫軍的非暴力本質,而紅衫軍的成功也在於此。至於無能,那是見仁見智,但沒有一個民主國家會允許人民以“無能”為名,用暴力手段來推翻執政者。
很多人常說,民主化後的台灣,問題在於太自由而無法治觀念。名嘴可以在電視上口沫橫飛,學生也可以佔據“立法院”,這樣還不夠嗎?難道要推翻政府,才叫民主嗎?我們比較白衫軍和這一次學運,白衫軍的訴求與整個社會共鳴,號召力強,而且在凱道上靜坐,不必用暴力手段,政府也不會驅離,重要的是,它依然促成了政策的改變。至於這一次的學運,其訴求並非與社會有大共鳴,因此少數人藉更激烈的行動(佔領“立法院”)來產生漣漪效應。我們不反對學生抗議,這是任何公民的權利,但人民沒有癱瘓行政中樞的自由。我們認為,台灣的民主在整合社會不同聲音與利益上,仍有很大的改進空間,但我們也要強調,台灣的民主已不需要暴力作為傳達聲音的媒介。
第二,他對台灣社會認識不清。施明德先生想要將問題導向政府與人民的對立,然而事實上,台灣最可怕的是社會的對立。長久以來,台灣社會因為政客日鑿夜蝕,裂痕日深,這樣的社會最害怕暴力,它不僅可以使裂痕加深,而且可能引發暴力的連鎖反應,不僅使台灣失去民主,更失去了未來。
雖然這一次學運曾有失控的演出,但我們感到安慰的是,許多老師與學生開始理性思考與對話服貿的問題。根據媒體報道,從北到南,包括台北大學、東海大學、成功大學、清華大學,都有服貿講座、論壇、或辯論,這時候,我們才看到台灣的希望。
民主的進步,不能只靠激情,更要靠理性的思辨與溝通。大學是社會的良心,但這個良心也不能只出於激情,更應有沈甸甸的學術分量與獨立思考的精神。服貿協議本來就是非常複雜的議題,現在,老師和學生都丟掉了懶人包,拋棄了簡單的口號,開始進行思辦,這是最近這一段期間,最令人感到安慰與振奮的發展,真是天佑台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