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友誼出版公司總編輯張純(中評社 王永雪攝) |
北京大學台灣研究院院長李義虎在研討會上發表講話,他說以往都是大陸學者看大陸或是外國學者看大陸,而這次是台灣學者看大陸。這在大陸的學者看來,對大陸的認識是站在另外一個角度看,而這個角度局中人體會不到、體會不深。對於如何看待中國的崛起 復興,外國政要有很多學者研究文章來看待,而台灣學者的探討,非常懂得中國特色的角度。中國特色脫不開中國的國情,台灣學者經常來大陸,對大陸很了解。中國道路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而對中國道路的看法,台灣學者的角度增加我們看待問題的新角度,擴大了視野。本書從縱向的角度,探討中國與世界的關係,從文化、國家政治等方面進行了研究。李義虎非常同意一個觀點,在處理中國與西方的關係方面,西方是先行者,中國是後來者,處理好先行者與後來者關係社會的巨大進步與政治改革。目前國際話語體系中,西方略站上風,“西風強於東風”。而現在先行者與後來者的關係處於轉型時期,中國首先要有國際規則的制定權,參與經濟、安全、政治領域的規則討論,成為規則的制定者、首創者,然後才能形成強大有效的話語權。
中國社科院台研所劉佳雁研究員發表講話,他指出,要客觀冷靜地看待中國的強大發展。這本書的作者從思想意識、政治改革、經濟發展等方面提出了一些真知灼見,對中國特色的闡述、理論秩序的研究、傳統文化基礎的優勢、大陸的國情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特別是“政治特區”的觀點非常有見解。此外對經濟發展理論、大陸經濟發展體制、人與自然的關係方面也有深入研究。總的來看,這部著作,從台灣學術界討論大陸問題的理念非常可觀,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兼容並茂,體現了作者的初衷,對中華民族向上發展提出理性思考,這是生活在台灣的中國人對大陸發展的有力見解。
北京建築學院前院長熊明發表講話,他表示儒家的學問在中國人血液裡多多少少都會受影響,他是搞自然科學研究的,受大陸的教育,但他發現,兩岸人的理念是如此的相近,甚至是一致的。中國人一直受儒家的影響,而儒家文化孔子理念的核心就是“仁”,對同胞、對世界“仁”。中國經濟是世界發展的動力,有些學者有時候說中國發展面臨危機,有時候又說“中國威脅論”,完全是是瞎子摸象。而這本書對中國思想理念、政治制度、中國以“仁”相待的觀念進行了深入客觀闡述。當年鄭和下西洋,是進行文化、思想的交流,中國從來沒有侵占任何國家,現在也不會侵略和占領任何國家。“中國威脅論”、“中國霸道輪”,都只是西方的看法,中國逐步復興、走向盛世是和平的崛起的過程。這本書全面評價了兩岸的中國,不光是大陸,還有兩岸的中國、兩岸的民族復興,探討了中國的發展,中國的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