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12日電/日本《外交學者》4月10日文章,原題:中國的核現代化和核不透明政策的結束 去年末今年初的一些事,包括北京展示核潛艇力量,再度將中國的核不透明政策置於前台。實際上,信息缺乏助長了針對中國核武庫現代化的危言聳聽的報道。一些人稱中國核力量現代化是危險冒進、破壞穩定的。這種擔憂有一定道理,但也有另一種可能性:核現代化會消除令中國採取不透明政策的一些動因。
環球時報轉載報道:1964年中國首次核試驗以來,不透明一直是北京的一種戰略工具,用以彌補其核力量在生存性和破壞力方面的重大不足和局限,從而增加對潛在進犯者(主要是蘇/俄和美國)的威懾效果。
2006年以前中國唯一能把核彈頭投送到美國大陸的是“東風-5A”,數量相當有限。這就令中國的洲際彈道導彈很容易在遭到第一輪打擊時就全軍覆沒。要提高導彈生存力,確保其不會在發射前被摧毀,需採取各種措施。若這個目標達不到,就不可能形成對對手的報復威脅。總的說,中國相比其他大國核力量處於基本劣勢,這給北京造成了結構性壓力,不得不在冷戰期間和之後採取一種不透明政策。(北京)對這些導彈的數量和位置保密,有助於製造敵人的不確定感,令先發制人的計劃更難以實施。
但從各種相關消息看,中國一直以來、如今正在、未來仍將推進核軍火庫現代化,目的正是要解決上述不足。儘管現代化步伐緩慢,中國的核力量目前仍是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中最不先進的,但其生存性和破壞力正穩步增加,逐漸令北京達到其長期追求的確保報復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