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4月14日電/外媒稱,烏克蘭的局勢動蕩不可能完全不對中烏之間的軍事合作產生影響,但這種影響將會是有限的。
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月刊4月號刊發文章稱,過去10年來,在中俄軍事技術合作處於低迷狀態下,烏克蘭與中國的軍事技術合作相當頻繁、高調,雙方每年的軍事貿易額接近5億美元以上。沒有烏克蘭的航空發動機,全中國陸軍航空兵的米-17171系列直升機將滯留地面。K-8、L-15教練機也不可能生產。
更大的社會動蕩是否會引起烏克蘭經濟崩潰?多大程度上會影響烏克蘭軍事工業的生產?這些問題值得高度注意。此外,一旦烏克蘭親歐美政府上台,要求加入歐盟的呼聲高漲,都不可能完全不影響到烏克蘭與中國的軍事技術合作。
迄今為止,中國固定從烏克蘭獲得的軍事裝備包括:“野牛”重型氣墊船,生產只進行到一半,中國將得到兩艘,並且自己開始組裝另外兩艘,初期需要烏克蘭提供燃氣輪機和其他技術。這是目前雙方軍事合作中最大的項目之一。
K-8、L-15教練機繼續使用烏克蘭生產的發動機。L-15目前已獲得出口,中國空軍立項稱作教練-10,因此真正大批量生產還在今後。
米-17、米-171直升機使用的兩種渦軸發動機都在烏克蘭生產。KV-2500發動機裝備出口中國的米-17。直升機本身在俄羅斯生產,發動機設計也是俄羅斯的,因此這是一項三邊軍事貿易,總合同由中國、俄羅斯之間簽訂,俄羅斯與烏克蘭再簽署發動機的子合同。
文章稱,烏克蘭的社會運動有可能影響到俄烏的軍事技術合作,進而間接影響第三國。類似俄烏與中國的關係,從蘇聯時代開始,俄羅斯與其他國家的軍事合作離不開烏克蘭的支持,諸多的子系統都是在烏克蘭生產。例如蘇-27使用的R-27空對空導彈是在烏克蘭生產。至於蘇-27的大修,中國一直借助烏克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