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4月22日電/法國《歐洲時報》4月18日載文《經濟放緩 中國信心何處來》,摘要如下:
“當今世界,沒有什麼經濟問題能比中國的經濟前景更重要。”(英國《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語)。因而,中國官方16日發布的2014年一季度GDP備受關注。7.4%!儘管這個數字創下了近20個季度的經濟增速新低,但仍略高於市場的普遍預期,多少消除外界對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面臨硬著陸風險的憂慮。
在此之前,有人擔心中國版“雷曼兄弟破產時刻”或要出現,有人預言“中國房地產開始崩潰”,亦有人直指“中國經濟發展動力不足”……面對國際輿論場不少唱衰中國經濟的論調,中國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第一季度經濟開局平穩,經濟增長沒有越出上下限,為市場派出“定心丸”。
結合他此前在博鰲亞洲論壇上的表態——不會為經濟一時波動而採取短期的強刺激政策,而是更加注重中長期健康發展——不難看出,李克強掌舵的政府對經濟發展顯然成竹在胸,將繼續按部就班、有條不紊地按既定方向推進調控和改革,短時間內不會再有大規模刺激政策。
那麼,中國政府的信心從何處來?
首先,中國的GDP成績單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仍是“優等生”。比起歐元區的0.5%、美國的2.6%、日本的1.0%,以及金磚經濟體中印度的4.7%、巴西的1.9%、俄羅斯的0.8%,中國GDP數據顯然獨領風騷。而經濟增長本身有周期性,任何經濟體都不可能一直保持高增長甚至超高增長,因而,中國經濟適當“放慢腳步”符合經濟學規律。
其次,此番中國經濟下行屬於主動調結構。當中國經濟離開超高速發展的軌道,經濟發展模式將開始全面轉變,過去倚靠高投資和依賴出口的方式已經不可持續。決策層正在調整發展思路。去年底,中國高層下發了通知,改變地方官員的政績考核方式,不再搞GDP排名。今年以來,各地紛紛加大淘汰落後產能及環境污染治理的力度,北京、上海、廣東等地還紛紛調低經濟增幅。與此同時,互聯網經濟的興起,讓外界看到了創新在結構調整中的驚人力量,而創新本身就是一個經濟增長動力的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