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女足姑娘集訓現場。 |
中評社北京4月22日電/北京青年報報道,恢復升降級,開設單輪大獎,引進外援,在中國足協職業化遠景設計下,曾經一潭死水的女超聯賽似乎傳遞出煥發活力的希望,但中國女足遭遇的難題,顯然不是改制聯賽就可以解決的,改善女足境遇也不能依賴簡單複制男足職業化。
受到國內男足職業聯賽火爆的刺激,中國足協早在1997年就曾推出過以“主客場”為標誌的女超職業聯賽。但因女子足球競技性、觀賞性相對低下,中國女足在國際賽場也是每況愈下,所謂女超在10年前已陷入球市蕭條、商家卻步的窘境。若非依靠全運杠杆維持,各地能不能派隊參加女足聯賽都成疑問。
過去十餘年裡,中國足協與各地體育部門就如何發展女足絞盡腦汁,女超由主客場制變集中賽會制,再變分站賽制,最後重推職業賽制,如此反覆顯見中國足協與女足界對女足問題至今還沒有形成穩定的規劃思路。在商家、轉播商的支持態度仍停留在口頭的情況下,重推女超的計劃能否付諸落實還是未知數。在資金不能得到充分保障的情況下,如果僅僅是形式上實現了“職業”,缺乏內容改觀的女足聯賽依然毫無生機,自然也不能改善隊員待遇,更談不上幫助國內女足提高水平。
去年全運會結束後,以張艶茹、翁新芝、畢妍為代表的一批當打優秀球員相繼退役,國家女足人才斷檔。中國足協優化女足聯賽賽制的出發點值得肯定,但若女足隊員連賴以生存的待遇都得不到保障,那麼僅靠中國足協那點微薄補助和沒著落的化緣,姑娘們很難有勇氣用青春做賭注。缺乏內容的女足聯賽不會博得企業的憐憫,中國足協和各地足協在確定改革女子聯賽之前,需要做的功課還有很多。作為行業領頭人,他們需要首先拿出改善女足待遇的誠意,推出吸引人才的健康機制。否則照搬男足職業化,不過是又一次失敗的重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