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以來,中國實現了經濟實力的大趕超,先後超越歐洲的英、法、德和近鄰日本而居世界第二。全球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中,陷入困境的歐洲不得不把眼睛朝向東方。這是自工業革命以來的頭一遭。
習主席此訪,適逢歐洲經濟走向復甦之時。訪問期間,中國同四國累計簽署110多項協議,700多億美元,一個個大單引發呼聲一片。
荷蘭國宴,200多位各界精英表達了對深化中歐合作之強烈渴盼:在法國裡昂市政廳,當地人臨時搭起"法國食品超市",盛情邀請習主席嘗奶酪、品紅酒,企望打開中國市場;在德國杜伊斯堡港,習主席見證了渝新歐鐵路大動脈上滿載貨物的火車隆隆進站;在比利時,農業合作擺上重點日程……
因此,當習近平主席在巴黎宣稱"中國這頭獅子已經醒了"之時,世界輿論為之一振但很快欣然接受。畢竟,中國崛起是不爭之事實。
表達了中國發展的道路自信
習近平主席訪法的頭一站選擇在裡昂,頗有深意。裡昂是周恩來、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的起身之地,是締結共和國、孕育改革開放的聖地,中法大學更是為新中國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培養了諸多人才。
中國改革開放讓歐洲人有著切身體會。過去中國到歐洲招商引資,現在是歐洲紛紛來中國招商引資。貿易流、人才流,短短幾十年間發生滄海桑田之變。
一路上,習近平主席回答得最多的是領航中國改革的感悟:"改革沒有完成時,只有進行時,""我們業已形成的符合中國國情的道路不能走偏了,要有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 ……
每一站、幾乎每一次會談,到訪國領導人都會談起他們閱讀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文件的感受,對中國改革力度、廣度、深度表示高度讚賞:"這是開放的、務實的、面向未來的、高瞻遠矚的、令人欽佩的改革。"
與此同時,習近平主席強調中國崛起不是"威脅"。在巴黎,習近平指出中國是一頭"和平的、可親的、文明的獅子";在柏林科爾伯基金會演講時,他說中國不是可怕的"墨菲斯托"。
"歐洲夢"與"中國夢"有了更多的交匯
放在更大的歷史背景下,習近平歐洲之行讓"中國夢"與"歐洲夢"有了零距離交匯與對接的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