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日施壓上,美國一方面公開袒護日本、“敲打”中國,多次宣示釣魚島屬於《美日安保條約》適用範圍,以安日本之心;同時又擔心日本把美國的上述表態當作空頭支票,甚至借機擴大事態,謀取與美國戰略考量不一致的私利,因而不斷要求日方保持克制。2013年2月下旬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訪美時,本指望美方能在釣魚島問題上為日方撐腰,卻遭到美方冷處理。在此前1月中旬舉行的美國助理國務卿坎貝爾、美國駐日大使魯斯、日本外務大臣岸田文雄、防衛大臣小野寺五典高級會談中,美方明確表示,“希望日本採取安靜的、富有實效的外交。……美國政府十分關注日本準備提升釣魚島防衛級別的問題,希望釣魚島問題儘快得到冷靜處理”。④
在對台施壓上,美方軍政高層打破慣例,藉故缺席2012年“美台防務工業會議”,被指系奧巴馬政府對此前發生的台日雙方公務船隻在釣魚島海域“打水仗”表達不滿。美方認為台方行為不合適,升高緊張局勢,不能接受,因此取消原定日程安排。而2013年2月卸任的奧巴馬政府負責亞太事務的前助理國務卿坎貝爾,在4月中旬接受專訪時首次證實,美方在釣魚島和南海領土爭議問題上和台灣有對話,“美方給予台灣的建議是如何冷靜且非常小心地處理這些問題”,⑤證明美方在釣魚島問題上確實有向台方施壓。
2013年4月上旬,就在台日第17次漁業會談可能陷入僵局的關鍵時刻,“美國在台協會”(AIT)官員向奧巴馬政府提出如下極富想像力的政策分析:“一旦漁季開始,台灣漁民勢必進入釣魚島附近海域捕魚,台灣派‘海巡署’船艦護漁可能形成兩岸實質聯手‘保釣’的情況;如果台灣不主動保護漁民,讓大陸的海監船成功靠近護漁,形成大陸實際管理釣魚島的情況,對日本的衝擊不會小,且會重創馬英九當局……”⑥這個政策分析促使奧巴馬政府下決心更有力地介入到台日漁業談判中,之後不久的4月10日便達成“台日漁業協定”。
從上述“美國在台協會”向奧巴馬政府提交的政策分析中我們可以發現,美國對台日雙方施壓的根本動因,除了防止台日關係持續緊張、維護美國亞太同盟體系的穩定外,防止兩岸在釣魚島問題上聯手合作也是重要考量之一。因為就在釣魚島爭端日益激化的同時,海峽兩岸的中國人和全球華人社會要求兩岸合作“保釣”的聲浪持續高漲,大陸方面頻頻釋放善意,從民間到官方都頗為積極。台灣方面主要是泛藍陣營的民間輿論呼聲甚高,希望馬英九有關“兩岸不合作”的宣示只是說說而已,只要有實際合作的動作就行,或者如有人提議的那樣“明分暗合”。美國必然擔心若台當局扛不住上述壓力,真的與大陸“暗通款曲”或“貌離神合”,就可能打亂美國的亞太戰略部署,使其推行起來更加困難。
台菲衝突中的美國角色
在“台日漁業協議”簽署一個月之際,2013年5月9日,又發生了菲律賓公務船在台菲爭議海域撞壞台灣漁船“廣大興28號”、射殺漁民洪石成的惡性事件。同年8月7日,菲律賓國家調查局在拖沓了近三個月之後,終於公佈調查結果,建議以殺人罪起訴8名向台灣“廣大興28號”漁船開槍的海岸防衛隊人員。至此,整個事件的輪廓基本清晰,菲律賓公務船粗暴執法、草菅人命的詳細過程浮上台面,接下來的關鍵在於菲律賓方面能否依法懲罰肇事者,以及能否滿足台當局和受害者家屬提出的合理訴求。事實上,即使沒有這樣的調查,整個事件的是非曲直也昭然若揭:菲律賓公務船長30米、重115噸,台灣漁船長14米、排水量只有15噸;台灣漁船上有40多個彈孔,其中一人中彈身亡,菲律賓公務船無一人傷亡,雙方船隻上並無撞痕……但這些鐵的事實面前,菲律賓方面曾經百般狡辯,推諉拖沓,使整個事件的處理一度陷入僵局。而美國的態度成為整個事件處理進程中的關鍵外部因素。
“廣大興事件”發生後,海峽兩岸群情激憤。台灣當局採取了若干斷然措施,包括對菲最後通牒、軍事演習、經濟制裁、派遣調查團赴菲等。大陸官方包括外交部和國台辦也先後發表聲明,嚴厲譴責菲律賓的暴行,並對菲方提出嚴正要求。值得注意的是,島內媒體公佈的民調結果顯示,如果台當局無所作為,有69%的島內民眾支持兩岸合作向菲施壓,只有21%的人不支持這一主張。⑦甚至連島內綠營知名人士郭正亮也公開提出,為了讓菲律賓道歉懲凶,台灣必須“敢於借力”,亦即不排除與中國大陸“明分暗合”、“分進合擊”,迫使美國必須正視台菲之間的海域劃界需求;而美國為了“離間”兩岸聯手,最後將不得不施壓菲律賓讓步。⑧
郭正亮的上述主張透露出兩個重要信息:其一,島內民眾支持兩岸合作對菲的比例確實高於支持合作對日的比例,這大概與島內民眾親日情結比較濃厚、而對菲律賓的好感度相對較低有關;其二,與台日爭端一樣,美國在台菲爭端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島內各界期待美國能幫台灣“伸張正義”。第一點是對客觀事實的判斷與認定,疑問應該不大;第二點卻包含著更多的主觀因素,這裏的疑問就是:美方能幫台灣“伸張正義”嗎?如果不能,原因為何?如果能,條件為何?鑒於筆者掌握的第一手資料並不充分,這裏僅以美國國務院發言人針對此事的若干重要表態為例進行分析。
“廣大興事件”發生後的第二天,即2013年5月10日,美國官方首次對該事件作出反應。國務院發言人文特雷爾(Patrick Ventrell)在當天回答相關提問時表示:美方“知曉”(aware of)菲律賓執法船與台灣漁船相撞並導致一名台灣漁民身亡的事件;美方歡迎菲方作出的“將對整個事件進行全面、徹底調查並與台當局合作以查清真相”的保證;美方呼籲相關各方確保海上安全,對可能導致該地區緊張局勢升級、不利於通過外交或其他和平方式解決分歧的行動保持克制。對於美方是否譴責菲律賓暴力攻擊致人死亡的一再追問,這位發言人始終強調要等待一個“全面、徹底的調查結果”出爐後再說。⑨
在5月13日的記者會上,美國國務院另一位發言人帕薩基(Jen Psaki)在回答相關提問時稍有“進步”。她首先對這個事件表示“遺憾”,並透露美國與台菲雙方都“保持著接觸”。除此之外,就是對5月10日表態的復述:拒絕譴責菲律賓;對菲方的保證表示歡迎;呼籲相關各方保持克制;等待一個“全面、徹底的調查結果”。在5月15日的記者會上,文特雷爾除重審上述觀點外,還首次表示美方關注“這兩個相鄰民主政體且都為美國在亞太地區親密夥伴之間緊張局勢的升級”。
此後,美國國務院的表態基本上就是對上述立場的一再重複。可以看出,美國試圖給外界製造一個“中立”的印象,但手法並不高明,對事件背景稍有常識的人一眼便可看出美國是在偏袒菲律賓:它根本無意譴責製造血案的兇手,對菲律賓在事後所做的“保證”一再表示“歡迎”,卻沒有對台灣受害者家屬及時表達同情之意,而呼籲各方保持克制實際上是在警告台當局不要“反應過度”。考慮到台當局在通過軍事演習向菲律賓施壓過程中,其演習艦船曾遭到美國導彈觀測艦的跟蹤監控兩個多小時,以及台當局護漁艦船在南海也遭到美軍偵察機的低空偵察,美國在此次台菲衝突中偏袒菲律賓的基本取向已經毫無疑問。⑩
美國為什麼偏袒菲律賓?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菲律賓可以向美國提供實施“重返亞太”所需的軍事基地,而台灣不能;第二,菲律賓在南海爭端中是敢於直接挑戰中國的“馬前卒”,美國要借重;第三,美菲之間存在同盟條約,美國不能放棄這個正式同盟國,而美台安全關係僅由美國一家說了算的《與台灣關係法》來維持;第四,台強菲弱的客觀現實,使得美國需要通過壓台拉菲來保持對台菲雙方的“離岸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