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5月9日電/中國改革論壇網刊載作者劉偉的文章,分析中國鄉村治理轉型中的農民政治認知。內容摘要:新中國建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鄉村社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顯然,這種變化更多地是由執政黨和政府主導和推動,並通過政策執行實現的。雖然也有社會和市場自發演進的因素在其中,但中國鄉村的變革和農民群體的變化更多受到外力的拉扯和裹脅。因此,這一變化過程顯得比較突兀和急切,身處巨變中的農民,其觀念和行為模式與表面上日益現代化的政治社會環境存在著諸多不協調,卻又在深層與後者存在著互相依賴的共生關係。
新中國建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鄉村社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顯然,這種變化更多地是由執政黨和政府主導和推動,並通過政策執行實現的。雖然也有社會和市場自發演進的因素在其中,但中國鄉村的變革和農民群體的變化更多受到外力的拉扯和裹脅。因此,這一變化過程顯得比較突兀和急切,身處巨變中的農民,其觀念和行為模式與表面上日益現代化的政治社會環境存在著諸多不協調,卻又在深層與後者存在著互相依賴的共生關係。這一悖論需要我們去解釋。否則,我們就無法闡明轉型期中國鄉村發展取得的成就,也無法揭示鄉村社會特別是其治理領域上存在的諸多尷尬和困境。
自2010年1月至2012年7月,就此主題,筆者分別組織了四次中度規模的村民訪談。在眾多訪談員提交各自的訪談材料之後,筆者剔除了其中的十餘份沒有多大分析價值的材料,保留了進入本研究的訪談材料共計216份。換言之,我們主要訪談了216位農民。其中,受訪農民所在地包括:湖北,河南,福建,貴州,遼寧,江西,湖南,山西,四川,重慶,江蘇,安徽,甘肅,山東等14個省(直轄市)。地域涵蓋了東北、西北、西部、西南、東南、東部和中部。地理狀況涵蓋了平原、丘陵和山區。有偏遠的農村,也有城郊正在經歷城鎮化的農村。有經濟比較發達的農村,更多的是比較落後和發展一般的普通農村。受訪的農民以男性居多,但也有不少女性。受訪的農民以中老年為主,這主要是考慮到本研究要求被訪者經歷比較多鄉村政策和治理的變遷,但也有少量的年輕打工者得到了訪談。受訪者的身份以普通農民居多,但也涵蓋了為數不少的黨員、村幹部和鄉村教師等鄉村精英。受訪者的文化水平從文盲、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專,其中以小學和初中居多,這也比較符合農民的文化水平現狀。受訪者的經濟狀況從貧窮到富裕,但經濟狀況一般者居多。這比較符合農村居民的基本狀況。
筆者的研究主要涉及農民的政治認知、政治信任、政治情感、政治評價、政治期待和政治人格六個方面。本文主要討論農民的政治認知狀況。在政治認知方面,我們主要從四個方面來考察,即農民對“政治”、“清官”、“民主”和“自由”這四個概念或現象的理解與認知。下面是我們根據對農民的深度訪談材料初步總結出來的基本結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