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楚瑜等人一字排開報告北京之旅。(中評社 黃文杰攝) |
一、多認識和體諒台灣人民的台灣意識。台灣意識不等於“台獨”,有其形成的歷史背景與現實條件,大陸應予尊重。兩岸和平發展應多用仁心與智慧來化解雙方歧異,不急不徐,穩健發展。
二、多認識和體諒兩岸政治社會制度的差異。持平對待台灣的自主公民意識。台灣民主自由下的公民意識,是台灣最珍貴的資產。百分之九十九的台灣人受過九年義務教育,而且持續將近50年(自1968年起),這是中國社會在歷史上前所未見的。受教育的結果自然有較自主的公民意識和價值判斷。
三、多認識和體諒台灣人民對經濟自主的渴望。台灣希望跟大陸作生意,但不希望完全依賴大陸生存。台灣人痛恨少數人企圖壟斷兩岸經貿往來,也不願被人控制經濟生活,但並不反對兩岸正常的經貿關係,更希望能在東亞經濟供應鏈中佔有一席之地。
四、多認識和體諒台灣多元社會本質。體認兩岸關係應是不斷相互溝通與說服的過程。台灣是個多元社會,所以必須多方建立兩岸間溝通交流的管道與平台。
宋楚瑜強調,兩岸經貿往來是大勢所趨,兩岸交往已經除罪化,不分朝野均已將兩岸交流視為不可逆的必然。宋主席並且提出“三中一青”,為化解台灣社會對立的現象,應加強對三中-中小企業、中產階級、中低收入的重視與協助,並且應為年輕人創造願景;一個民主自由的台灣,其決策是由下而上的,而不是由上而下的,加強社會各層面的接觸對話,有助於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