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比如,“關心著坦贊鐵路建設成長起來”的那代人,他們的孫輩,將在這樣的資訊伴隨下成長:非洲有一個“世紀夢想”,將非洲所有國家的首都用高速鐵路連接起來。李克強總理訪非期間,積極響應這一構想,中國與尼日利亞簽訂尼沿海鐵路項目框架合同,總金額超過800億元人民幣;中國與肯尼亞簽署蒙內鐵路相關合作協議,這是肯尼亞百年來建設的首條鐵路,並且是未來東非鐵路網的“咽喉”。
當一國總理的出訪轉化為社會公眾口耳相傳的故事,這便是真正的“國之交在於民相親”。
隨著中非合作的進一步升級,必將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去非洲工作、生活,把他們對於未來的夢想扎根於“非洲夢”。那麼我們也可以想見,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中國家庭講述、傳承自家的非洲記憶,在大草原上如何如何,在築路過程中如何如何……
最後該講講我自己的非洲故事了。在我很小的時候,我就知道肯尼亞首都內羅畢,因為我爺爺在那個遙遠城市待過半年,作為中國援建的肯尼亞莫伊國際體育中心設計總負責人。
討論設計方案時,不少人認為既然是援建項目就應該修成中國式樣,但我爺爺持不同意見,最後方向定位於“現代化建築技術與肯尼亞民族精神的統一”。但究竟用什麼形式來傳達當地的民族特色呢?我爺爺和同事們相信“風格來自民間”。他們在這個經歷了500多年殖民地歷史的國家發現了傳統的非洲茅屋和頗具盛名的木雕,都具有質樸、粗獷的氣息。他們將這樣原始意象的結構融入設計。方案讓先前持懷疑態度的肯方官員興奮得從沙發上跳了起來:“太好了!你們是怎麼理解我們民族感情的?”1988年,肯政府將這個體育場的全景印在20先令面值的鈔票上以示紀念。
這裡不妨改改何勇的歌詞:我想去那遙遠的非洲,看一看爺爺設計的體育場,用20先令買水果,那是最好的幹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