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平說來,由於多年來的經濟停滯和貧困的蔓延,加上腐敗、專制,及寡頭勢力的操控,亞努科維奇政權確實民怨甚深,然而,原本改革運動應聚焦在民生和民主議題上,卻在烏克蘭極端民族主義和極右勢力的把持下,走向了狹隘的排俄(裔)和反俄仇俄民粹風潮。
烏克蘭本來是蘇聯最富裕的加盟共和國,素有“歐洲糧倉”美譽,在蘇聯各加盟共和國中,工程師比例最高、製造業和工程技術最發達,焊接工藝世界一流,其工農業總產值占蘇聯的五分之一,更是蘇聯軍事工業基地。烏克蘭處在歐俄之間,地緣政治關係確實複雜敏感,各方勢力積極介入,原本是烏克蘭可以善用的槓桿,只要巧妙結合富饒資源、科學技術和地緣特點,應有機會走上自主自強的道路,但是,機會卻一再的流失。
如今的烏克蘭,經濟在原蘇聯所有加盟國中墊底,獨立20年,經濟發展仍未恢復到1990年水準,2012年,實際GDP相當於1990年的69.5%,人均實際GDP相當於1990年的81.1%,國家混亂,人民痛苦日益加深。有學者直指要害:“烏克蘭面臨的是國內問題。獨立20多年,卻沒有找到國家發展目標和方式這些基本問題的答案”,但它的統治集團卻把國內問題轉換成國家認同問題:要跟著俄羅斯還是選擇歐洲,結果卻是國家裂解、人民困苦。
烏東前途未蔔,列強繼續角力,西方的偽善完全暴露,科索沃可以公投,克里米亞和烏東不行,以往強調人權高於主權,現在說烏克蘭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可分割,至於什麼才是烏克蘭人民真正的幸福與尊嚴,沒有答案,也沒有列強關心。
社論最後說,雖然面積大小不同,台灣和烏克蘭卻有類似的遭遇:民粹政治、國家認同撕裂、大國角力、發展目標失落。面對烏克蘭危機,我們要反觀自身,思考怎樣揚棄民粹政治,如何凝聚國家發展共識,如何讓“中華民國”在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各方面煥發強大生命力,成為兩岸和平發展道路上,最有吸引力,最有活力,也最具建設性力量的磁極,這應該是最有利於台灣,也最有利於全中華民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