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榜的美國富豪既包括科技創新人士、創業者,也包括實業家,這些人往往都創建了世界級的企業,而且不僅在本土獲得了成功,也在全球市場獲得了成功。總體而言,要仇視這些人的財富更難一些,因為他們的財富是通過在競爭激烈的國際賽場上艱難打拼得來的。
而上榜的香港富豪榜則完全是另一番景象。香港的富豪既沒有涉足科技業,也沒有離開香港很遠。事實上,他們似乎都在做同樣的事——房地產開發,每位上榜的香港富豪名下或許都有一家香港公用事業公司或賭場。更令人驚奇的是,他們差不多僅通過向一個人口僅為700萬的市場進行銷售就聚積了如此巨額的財富,只不過時間超過40年。注意在《福布斯》富豪排行榜的前100名當中,有五名(而不是一名)香港富豪都是主要靠房地產發家的,從全球範圍看,這足以顯示出香港的財富分配狀況是何等地偏斜。
不出意料地,公眾對這種財富創造並沒有多少好感。人們漸漸認識到,他們承擔的房價正水漲船高,然而公寓面積卻越來越小,生活水準也不斷下降。但是他們或許還不太了解這樣一個觀點,即這個局面是由一系列偏袒裙帶房地產企業的政策造成的,包括促使資產價格通脹的聯繫匯率制、治理污染不力、資本利得稅和股息稅缺失、尚未實施的競爭政策等等。
亞洲首富李嘉誠等老年富豪似乎不理解為什麼他們不再因聚積更多財富而受到稱讚了。今年早些時候,李嘉誠形容香港是被寵壞了的孩子,正沿著危險的民粹主義之路前行。也許,這聽起來跟民主很像,主張政策不能偏向那些又老又富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