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最高的組屋。一般的組屋層數多為12-20層,而圖中組屋則達到了50層(中評社 孫儀威攝) |
中評社新加坡5月29日電(記者 孫儀威 楊天)“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顔,風雨不動安如山?”——千年之前,杜甫的詩句就形象地描繪出了新加坡今天獨特的住房制度——組屋。
組屋,全稱組合房屋,是由新加坡建屋發展局承擔建築的公共房屋,為大部分新加坡人的住所。新加坡的組屋制度始於1960年,當時新加坡剛剛從英殖民統治下脫離,整個社會發展比較落後,政府財力有限,民眾住房條件比較差。李光耀當時提出的口號是,要實現新加坡人“居者有其屋”。
2013年,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新加坡國慶群眾大會上宣布,政府將提高購屋津貼,確保月入1000元的家庭,負擔得起兩房式組屋;月入2000元家庭,買得起三房式組屋;月入4000元家庭,供得起四房式組屋。新政策將讓新加坡人只用公積金就能支付房屋貸款,之後的收入可以存起來養老。
對於“買房難,難於上青天”的國人來說,新加坡“4年薪水買套房”著實令人艶羨不已。其實,新加坡在世界住房界有口皆碑,住房甚至已經成為新加坡人分享國家進步果實、提升低收入者的重要途徑,“4年薪水買套房”對國民而言早已不是什麼難事,在一些地方就連畢業三年的大學生買房都是司空見慣。
20世紀70年代,新加坡政府規定只有月收入在1500新元以下者才可申請;80年代,提高到2500新元,隨後又放寬到3500新元。這基本上保證了80%以上中等收入的家庭能夠得到廉價的組屋。這一政策實施以來,新加坡政策在境內各地紛紛興建組屋,民眾居住條件不斷改善,本國人口組屋入住率,到90年代達到頂峰。而截止到2010年,85%的新加坡公民住進了政府建造的“政府組屋”,其中,93%的居民擁有其房屋的產權,7%的低收入家庭是向政府廉價租賃;另外15%的高收入家庭住的是市場上購買的高檔商品房。
組屋制度之所以能夠實現,是得益於新加坡政府在土地與房屋建設上的強勢與魄力。新加坡雖是市場經濟國家,但住房的建設與分配並不完全通過市場來實現,而是由政府來主導。政府組屋由新加坡國家發展部下屬的建屋發展局投資興建,再以低廉的價格出租或出共給本國的中低收人階層。組屋的平均價格為普通老百姓一年的家庭總收入。為保障普通老百姓能夠買得起組屋,政府根據中低收人階層的承受能力而不是靠成本來確定售價,使其遠遠低於市場價格。
今年63歲的出租車司機潘師傅告訴記者,組屋是新加坡人購房的首選。據他介紹,一套80、90平米的組屋售價僅在30萬新元左右(約港幣185萬,人民幣150萬),低廉的價格讓買房變得十分實際。另外,很多新修的組屋在外牆裝飾、小區配置上同商業住宅已經十分接近了。“組屋最合算了,比公寓要便宜好多!”潘師傅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