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6月2日電/策發會會議曾討論削減內地個人遊旅客數目的議題,引來了社會上的熱烈討論。商界、零售業界都表明反對;旅遊業界認為是檢討的好時機;有學者則認為說法旨在拋磚引玉,建議政府就算要削減個人遊,都切忌“一刀切”,否則影響之大將是社會無法承受的。
據文匯網報道,樹仁大學經濟學系教授袁偉基表示,政府能夠正視個人遊問題是一件好事,因為多份競爭力報告都指香港正面對被邊緣化的威脅,他估計策發會是想調節香港經濟結構,不再過度依賴旅遊業。不過他認為,削減兩成個人遊人次的說法並不可行,因為若真的一刀切削減兩成,“會好得人驚,影響之大無法想像。”他解釋,個人遊的影響其實已不止於旅遊業,早就滲透到各行各業,所以如果由源頭閂水喉,零售服務業以致其他相關產業,都將受到牽連。
袁偉基:無警告政策失投資信心
袁偉基又說,“一刀切”其實是一種無警告式的政策,會令投資者失去信心,“一刀切會令投資者無時間做準備及分散投資,譬如租一間舖,起碼都要簽一年死約,一年生約,如果政府突然一刀切,投資者會損失很大。”他建議,政府可以透過徵收旅遊稅,調節個人遊人數,而且由於旅客交了旅遊稅,就會想消費更多以補償稅收的損失。
袁偉基補充,以配額去限制個人遊人數,其實會涉及歧視內地旅客的問題,要由特區政府和中央政府商討;即使可行,都起碼要分兩年實行,“每次減5%,看社會的反應,如果反應太大,就要即刻停。”
鍾劍華:兩成非“硬指標”
香港理工大學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鍾劍華表示,個人遊在個去十多年對本港的作用不可抹殺,認為現時拋出減少個人遊的討論議題屬好事,一方面可回應部分市民的訴求,亦可引起各界討論。他又相信,兩成只是一個討論方向,不是一個“硬指標”,認為當局應針對最受影響的方面去對症下藥,例如發現問題在於一簽多行令水貨客上升,便從該方面去減少個人遊旅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