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6月3日電/對來自亞洲的父母來說,在一個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撫養孩子顯然會遇到很多挑戰。這種挑戰不僅體現在語言方面,還體現在孩子對家長作用的期盼上。對像澳洲這樣約一半人口是第一代或者第二代移民的國家來說,這些話題變得越來越現實。
據《澳洲日報》報道,蒙納士大學的Anita Harris說,傳統的思維會認為第二代移民會在兩種文化中受到煎熬。她指出,通常來說現實與理論還是有區別的。她認為現在的年輕人已經不僅限於單純地試圖適應諸如移民家庭與盎格魯宿主環境兩種不同文化對他們的期盼了,而是要應對很多不同的包括新媒體、新技術和全球市場對他們的影響了。
藝術家賽Sapna Chandu出生在澳洲,是在澳洲的墨爾本和印度的班加羅爾兩地之間長大的。她在成長過程中覺得自己是澳洲人,因此對家長對她的期盼感到非常沮喪。Chandu說,她想去露營,想去海灘,但是她父母不允許她去。她說,由於她父母不希望她曬黑,因此不讓她曬太陽。她覺得很難理解父母的喜好。
但有時孩子也會對父母有很高的期盼。澳洲廣播公司記者,在中國出生的潘寧說,當她兒子從學校回家後提出要帶“仙女面包(Fairy bread)”去參加學校的野餐時,她不知道這到底是什麼樣的面包。於是她告訴兒子說,她並不知道這是什麼樣的面包。雖然她可以在互聯網上查找,而且這種面包的做法也很簡單,但是她的回答讓兒子感到疑惑,於是他問“媽媽什麼都知道,是嗎”?
潘寧說,撫養孩子本來就很難了,要在一個不屬於你長大的文化中撫養孩子就更具挑戰性了。這需要理解、坦誠,還需要一些勇氣和活到老學到老的學習精神。
移居到一個不同的國度還會出現一種圍繞著未來就業的前景與職業選擇的問題。瑪格麗特·劉(Gargaret Lau)是第二代澳籍華人。她說她母親希望她能找一個既能掙錢,又讓她快樂的工作。因此,當她告訴母親她要去學創意寫作的博士課程時,她母親問了她很多問題,以弄明白這個博士學位究竟有什麼用。她說她母親很明白,如果迫使女兒做她不喜歡的事情她會不快樂。因此,雖然母親強調財務方面的穩定,她還是希望女兒能做自己喜歡的工作。
Harris教授說,在多元文化下長大的孩子都有平衡不同文化的能力。他們會有很多非常有創意的方法來跨越文化上的界限。她認為,跨越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文化,對出生在海外的父母來說難度要大於出生在澳洲的孩子。
Harris教授指出,具有多種文化背景的孩子都有與人溝通,並建立友好與親密關係的能力。她表示,不同的養育子女的方法一定會有不同的觀點,但是,這種不同不是僅基於種族,也基於社會環境、考慮問題的側重以及個人的性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