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地區仍與戶籍掛鈎
值得注意的是,為防止高考移民,不少省市在高考報名時實行“戶籍+學籍”雙證制度,還提出了戶籍和學籍的年限要求。
例如,新疆要求,高中階段在疆連續就讀3年,並且有在新疆就讀3年的學籍檔案和學業水平考試成績,本人及父母在疆有常住戶口,且戶口遷入新疆的時間不少於兩年;內蒙古規定,本人具有內蒙古高中階段學校(含中等職業學校)學籍且連續就讀滿2年,取得內蒙古戶籍滿2年,家長在內蒙古擁有合法穩定住所、合法職業且納稅(或按國家規定參加社會保險)均滿2年。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門檻可能會導致一些雙“籍”分離的學生遭遇無處高考的尷尬。近期,一則“高三學生欲回原籍地高考報名遭拒”的報道就引發熱議,雖然該學生屬於個例,但仍凸顯出異地高考政策仍有諸多細節尚待完善的現狀。
專家稱應打破分省按計劃錄取
如何解決部分地區門檻偏高的問題,實現異地高考和防止高考移民雙平衡,都考驗著異地高考政策能否成功落地。
“目前高考實行分省按計劃集中錄取制度,由於高考錄取指標和教育資源的不均衡,開放異地高考,將使大城市和發達地區成為‘教育窪地’。”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在接受採訪時表示。
熊丙奇指出,由於地方政府能力有限,無法協調開放異地高考所帶來的高考錄取指標和資源調配問題,這就造成流入人口多、高等教育資源相對豐富的的省市設置了很高的門檻,導致很多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無法享有異地高考的機會。
“在高考實行分省按計劃集中錄取這一框架下,異地高考的放開程度只能是有限的。”熊丙奇認為,從長遠來看,要徹底解決異地高考問題,必須深入推進高考綜合改革,打破分省按計劃集中錄取制度,實現考試和招生相對分離,讓大學自主招生。
“大學如果能面向全國,實行基於統一測試基礎的自主招生,考生完全自由報考,大學結合考生的統一測試成績、中學學業成績、大學面試考察、考生地區教育因素、家庭因素綜合評價錄取,那麼異地高考問題也就會迎刃而解。”熊丙奇強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