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學術,以身作則
近年來,在院士制度的實踐過程中,出現了一些社會關注、科技界反映比較大、損害院士社會聲譽的一些問題——院士增選中是否存在賄選行為?在科技資源的分配和競爭中,院士是不是擁有太多權力和優勢?院士隊伍學科布局和年齡結構是否合理?
今年的兩院院士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報告中說:比如有時院士遴選受非學術因素干擾過多,有的地方和部門讓院士稱號承載了一些非學術的、帶有明顯功利性的負擔,有的人把擁有多少院士當作出政績的一個標誌。如此等等,都背離了我國院士制度的本義,必須加以糾正。
在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看來,改進和完善,是為了“堅持院士稱號的學術性和榮譽性,堅持減少非學術因素影響的方向”。其實,院士制度從來不是一成不變的,從1955年中國科學院學部成立、1994年中國工程院建院以來,院士制度不斷與時俱進,一直在改革和完善中。
白春禮介紹,中科院學部主席團專門成立了研究小組,學部主席團和執委會多次召開會議,充分聽取了各學部常委會和專門委員會意見,最大程度地凝聚了廣大院士的共識,向國家科技體制改革和創新體系建設領導小組提交了中國科學院改進和完善院士制度的建議方案。
“在院士隊伍建設方面,增選工作是首要環節和重要基礎。”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表示,工程院提出了“強化責任、履行職責,堅持標準、保證質量,嚴肅紀律、端正風氣”的要求,進一步增強增選工作的科學性和規範性、提高增選工作的透明度、淨化評審環境。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這是歷史賦予中國科技界的崇高使命,院士們責無旁貸。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