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中國的領導小組制是歷史經驗,也是國際慣例。在需要大力破除既得利益,深入推進改革的重要關口,習近平更加倚重領導小組的力量,也是歷史和現實邏輯的延續。
稍加分析,不難發現,習近平領銜的小組,是中國當下最急迫要改並且最難改的領域。財經改革、國家安全、網絡安全、軍隊改革等,無一不是急難險重。習近平作為中國最高領導人領銜多個改革小組,從某種程度來說,中國的改革真是到了生死關頭。正像習近平在上任不久考察改革開放前沿廣東時所表述的:“我國改革已經進入攻堅期和深水期,我們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也永無止境,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
中國改革開放35年來,從經濟領域入手,逐步放開社會和政治活力,保持了社會穩定和發展。但同時,也積累了很多矛盾,在近些年正逐漸顯露出來。用中共的話來講,就是容易改的都改掉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改革進入深水區。
在這點上,總理李克強深有體會。
前不久,中國坊間傳聞李克強因為國務院係統的慵政懶政震怒地拍了桌子,指責底下各部門推諉塞責,“政令不出中南海”。作為中國經濟的大管家,李克強深知中國的經濟依然處在市場經濟的完善階段,必須捋順政府和市場的關係。所以,李克強上任伊始,便大力推動“簡政放權”,但實施一年多以來,阻力重重。連國務院也在6月8日出版的《人民日報》上間接承認“不少政策措施落實的力度不到位、效果不明顯”。從權力的牙縫中奪肉,談何容易?龐大的官僚機器在保證國家正常運行的同時,也在不斷因循守舊,消磨改革銳氣。
這就是習近平推進深改面臨的“嚴峻生態”。他所面對的敵人,是不適應時代的體制,是中國龐大管理者中的腐敗分子、懶惰分子,還有更難捉摸和根治的幹部作風問題。他要不斷與這些事情作鬥爭,同時還要團結起更多他的同事,一起努力向前。
比如之前多年未能突破的京津冀一體化發展,在習近平視察北京,召集三省一把手開會後,實現了突破性發展,京津冀一體化方案預計6月底出台。由此可見,在棘手的痼疾上,依靠總書記的政治影響力推動,是最有效的方式。
因此,習近平擔任多個領導小組組長,是個人的擔當,也是時勢的要求。作為小組長,習近平就是改革第一責任人,榮辱成敗一肩挑。
這個是中共政治迥異於其他國家的地方,中共長期執政地位,決定了這個政黨和他的總書記永遠是中國的第一責任人。不像多黨制執政的國家,上一任執政黨留下的爛攤子可以甩手給下一個政黨收拾,中共不行。正如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鄭永年說:“任何一個政治制度,政治責任是最最重要的……沒人承擔責任的話,那你的政治制度就會出現很多問題。”中共的執政合法性恰恰來源於老百姓的口碑,所謂的“民心”。
|